美國亞省華人百年歷史回顧  4  尋訪華人歷史建築

Achievements of Chinese-Americans in Arizona History  (4)

張肇鴻

1.鳳凰城最早的華人餐館--花旗餐館   (American Kitchen)

18世紀時,亞利桑那州仍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紀初隨著墨西哥脫離西班牙獨立後,這里成為墨西哥的一部份。在1848年美墨戰爭中,墨西哥戰敗,通過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此地割讓給予美國。1912214日,亞利桑那州宣告成立。

早期來到美國的華人,很大部分是以餐館打工來尋求生存的。根據1860年的官方人口普查,可能是第一個的中國人William   Tsching,住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尤馬市,他是一個廚子。一百二十多年前,也有三個王姓華人最早來到亞省圖森(Tucson),開辦了一家名為"OK"的中餐館,這也是亞省最早的華人餐館之一。到十九世紀初葉,鳳凰城已有了唐人街,華人擁有了商鋪、餐館等物業。但隨著歲月遷移,由於搬遷、轉手以及政府的征收等等,這些半個世紀以前的華人物業或商舖,當今只留下了一些歷史的縮影。這些資料能被記載下來,從1900年至1940年,在鳳凰城由華人開設的餐館有30間。

List of Chinese Restaurants in Phoenix from 1900 to 1940.

目前能找到亞省華人最早期餐館的相片,有1900年在鳳凰城中心地帶,由余康中(Sing Yee, Sr.)經營的《花旗餐館》(American Kitchen)。餐館位於市區繁華的中央街 (Central),是當其時極少數的中式餐館之一。余先生學貫中英,經營有方,與當時的政商關係良好,不少初到埠的余氏宗親被收留工作或得其幫助。余康中還擔任過斐匿華僑學校校長,抗戰時是斐匿華人救國後援會的副主席。雖然《花旗餐館》原址已不存在,已無法進行更一步的歷史遺址保護,但作為華人經營的第一間餐館,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更難得的是,余康中留下了一張家庭相片,為亞省華人家庭歷史留下了珍貴的人文資料。

    

    

 

一百二十年前,余康中經营的《花旗餐館》颇具规模。

 

2.坎坎餐廳  (Can-Can Restaurant)

在亞利桑那州的墓碑镇(Tombstone),自建立之初至今 130 余年。此地的老金德斯利马厩(O.K. Corral)曾发生过著名的枪战。有"绝命终结者(Town too Tough to Die"之称。小镇是一座远近闻名的牛仔城,当年带有传奇色彩的枪战之地已成为旅游的景点。墓碑镇还有个传奇,就是当年被墓碑鎮人稱為的"中國瑪麗"的一位中国妇女。

"中國瑪麗"與《坎坎餐廳》    


關於被墓碑鎮人稱為的"中國瑪麗",是亞省早期華人的一個傳奇女子,報章曾有報導,被人稱為"美國唐人街女當家"。“中國瑪麗”,真實身世、出生年齡無人知曉,她以“阿龍的妻子”身份出現墓碑鎮上。她身材豐滿、健美,經常穿著繡著考究的圖案、以絲綢錦緞為多的唐裝,華麗出眾,穿戴著很多與眾不同的珍奇珠寶。“中國瑪麗”辦事手法利落,當年唐人街各行各業都由她經手,身份、契約、找工作、薪水、船費全都由她過目、介紹批準,沒有“中國瑪麗”聯絡搭線,華人很難找到工作。那段時間她和舊金山的六大華人會館(有譯成6大公司Six Companie) 有良好的密切關系,互動交往頻繁。那時候大部份的華人都居住在鎮上第三街到第五街一帶,華人住屋很緊密,屋裏都挖地下室可以對外相通,有些地下室用作賭場、鴉片館之用,其中也有活動中心、中華會館,以供大家聚會。阿龍和妻子兩人除了經營自己《坎坎餐廳》 (Can-Can Restaurant),還經營禮品店、職業介紹所、批發買賣生意,也兼營鴉片館、紅燈區的營業權,夫婦倆的財產非常可觀。白人眼中的“中國瑪麗”就像一個女王一樣,唐人街上的芝麻大小事,她都管。是當時唐人街的掌權“大姐大”。中國瑪麗”為人四海、豪放,有女俠的骨氣,又是一位慈心善腸的女子,許多有病痛、沒飯吃的人上門求助,“中國瑪麗”不會拒他們在門外。曾經有一位白人牛仔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失去一條腿,“中國瑪麗”不但請人送醫,負擔所有的醫院開銷費用,一直到白人牛仔完全康復為止。“中國瑪麗”的一生多彩多姿,是敢愛敢恨的性情中人,她曾經和一個鐵匠私奔,還被捉了回來,囚禁了一段日子。
更令美國人不可思議的是,在1906年12月18日,當67歲的“中國瑪麗”去世時,其葬禮的公開儀式轟動一時,資料提到,“中國瑪麗”入殮後的柚木棺材停放在愛倫街的自宅中,屋裏點著細細的線香,供桌上有燒全豬、全羊、雞、鴨,有蔬菜生果,另外還有四位男士披麻戴孝,整夜在靈前拜祭、燒香、誦經不停,凡是來參加葬禮的中國婦女,均衣著華麗,臉上塗著厚厚的白粉,表情悲哀,她們配戴玉翠、象牙等飾物。有專業的樂班子吹奏著挽歌,不停地撒下大量的冥紙,用來打發那些黃泉路上的“討債鬼”,免得妖魔鬼怪阻擋了死者的去路,順利地抵達極樂世界。到了靴山公墓之後,棺木徐徐落穴下葬,葬禮之後,墳上供的好肉好菜也讓當地的居民分享,她的葬禮讓白人們大開眼界,並且在坊間不斷地流傳著、稱頌著這位中國奇女子。
我們於2015年9月去過墓碑鎮探訪,尋找"中國瑪麗"的蹤跡。小鎮仍保留著當年舊貌,在原唐人街的地址,仍可以看到Can-Can字樣,可見阿龍和"中國瑪麗"開設的《坎坎餐廳》 影響至今不減。我們還去到愛倫街中國瑪麗所住過的房屋原址,看到她的相片和資料。這所房屋是否能作為歷史遺址保護其實已不重要,因為整個墓碑鎮已是亞省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臨別之際,我們專門去了鞋山公墓的"中國瑪麗"墳墓,向這位"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的女漢子鞠躬致敬。

 

在原唐人街的地址,仍可以看到Can-Can字樣

我們去到愛倫街中國瑪麗的房屋原址

在鞋山公墓的"中國瑪麗"墓前,我向這位"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的女漢子鞠躬。

 

3.被列入美国历史的华人商业楼宇--鄧粵昂倉庫(Ong Yut Geong Warehouse)    


在鳳凰城市中心地區,地址為121 E. Buchanan Street的西南面,有一间名為R&R Partners的公司,這是一個兩層的磚結構建築,占地二萬五千平方呎,至目前已有90年歷史。這座建築,是鳳凰城早期華人鄧楷隆(Henry Ong , Sr.)1926年所建起的"鄧粵昂倉庫"(Ong Yut Geong Warehouse)
鄧楷隆  (1888-19​​60) 1909年來到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在一些親戚中打工,希望攢夠錢後,能開始自己的事業。他於1915年回到中國,在1916年和馬麗卿(MAR LAI HING)小姐結婚之後, 返回美國鳳凰城,當時他們只有500美元。他用這些錢購買了第三街和東布坎南街(224 E.Buchanan Street )角落的土地,並建立了一間名為"新和昌"的雜貨店,而住家就建在商店的後面,這在當時是華人"前鋪後居"工作和生活的形式。1926年,他以17500美元,在121 E.Buchanan Street建起了第一家倉庫,到1928年又以16000美元在117 E.Buchanan Street.建立了第二家倉庫。
鄧楷隆是亞利桑那州首位率先做開發商業地產業務的華人,他把倉庫物業作為出租的用途。因為還沒有成為美國的正式公民,因此不能合法持有產權,該財產便記在他的大兒子鄧粵昂(Robert Ong)的名下,當年兒子只有8歲大。該物業正式過戶的名稱為“鄧粵昂倉庫”,這是鄧粵昂的粵語名字。
倉庫當時租給了 Smart & Final 公司作批發產品的倉庫使用。後來 Smart & Final 公司把業務擴大到整個亞利桑那州,所租用的倉庫就成為了批發總部,並保持到1950年代中期,直到公司退出批發雜貨業務才停止租賃並出售。"鄧粵昂倉庫"在1985年被列入美國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的名單之中,成為鳳凰城中心歷史商業樓宇的一部分。也被列入2000年鳳凰城歷史悠久的文物而被保存下來。2007年,現在的業主R&R partner
公司買下這幢物業,作為鳳凰城分公司新辦公地址。

鄧楷隆

"鄧粵昂倉庫",現為R&R Partners"公司

2015312日晚,鳳凰城市議會、九家夥伴公司及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加R&R Partners公司開業典禮。鄧楷隆的第三子,現年九十三歲高齡的鄧粵鈿和他的家人作為慶典嘉賓盛裝出席典禮,政府官員、公司主管、鄧粵鈿先生等先後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這是一個彰顯著鳳凰城華人對歷史貢獻的開幕慶典。
政府官員紀念鄧楷隆,是因為他在九十年前就創辦和發展以租賃為目的的商貿物業模式,為當年的少數族裔創立自身發展的空間,從而加速了整個城市的拓展。鳳凰城市議員Kate Gallego 在致詞中高度贊揚鄧楷隆對鳳凰城所做的貢獻,稱贊他是一個具有眼光和成功的商人,鼓勵公司員工銘記歷史,創造鳳凰城美好的將來。

R&R partner
公司的主管紀念他,是因為他們能十分幸運地擁有這座有著悠久歷史、被認證為國家文物的"鄧粵昂倉庫" 。公司聘請CCBG設計公司和州、市兩家文物保護部門合作去進行重建,在保持大樓外觀不變的情況下,進行內部改造和裝修。內墻沒做過多修飾,一樓有餐廳、休息室、辦公室、會議廳等,二樓除了有8個辦公室外,還開辟出專區來陳列歷史文物和鄧楷隆家族的資料,這些厚重的歷史成為了整座建築的底蘊。

鳳凰城華人紀念鄧楷隆,是因為他創造了歷史。相信至目前為止,美國還沒有任何上市公司的辦公大樓中,會放置著一個屬於成功華人的創業之魂,激勵著後人去不懈奮鬥。美國華人在近代歷史上更多的是忍辱負重,但他們自強不息,有所作為和有所貢獻,鄧楷隆前輩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值得我們去景仰和學習。

鄧楷隆的家人紀念他,是因為他是一位奮發圖強、不斷創業的楷模,同時他又是一位好父親和好前輩。作為第一代的華人移民,鄧楷隆一生目光遠大,他勤奮好學讓他練就生意頭腦,他不懈工作使到他邁向成功,而成功後的鄧楷隆不忘回饋社會,不忘回饋華人社區。他在華人社群中是一位著名的僑領。

美國還沒有任何上市公司的辦公大樓中,會放置著一個屬於成功華人的創業之魂

 

4.華人歷史地標建築 --太陽商業大廈 (Sun Mercantile Building)

亞省最早的華人建築能存留至今的,是兩座用堅固紅磚所建起的倉庫。"鄧粵昂倉庫"建於一九二六年;另一座是由鄧安業建立的"太陽商業公司"(Sun Mercantile Company) ,始建於一九二九年。這兩座風格相同的建築,經歷了近百年風雨烈日,仍屹立於鳳凰城市中心,成為亜省華人成功創業的地標,為我們華人歷史增添濃抹重彩的內容。

"太陽商業公司"原建築,已列入受保护的國家史跡名錄。

1910年,21歲的鄧安業從廣州經舊金山來到美國鳳凰城,所用的英文姓名是Shing Tang,他從叔叔手接過在 529 S.和第7道(7th Avenue)開的一間雜貨店生意,而叔叔不久就返回中國。1912年,鄧安業在鳳凰城622 号 S.  和第7道(7th Avenue)開了一間新的雜貨店。1914年,他與在美國出生的Lucy Sing結婚,並在賢妻的幫助下,繼續經營的雜貨店近二十年,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商人。鄧安業在此期間建立了"太陽商業公司",為周邊城鎮提供許多的食品雜貨供應 19294月,太陽商業公司搬進了位於鳳凰城傑克遜街和第三街(3 St)的新倉庫。這幢大倉庫價值$80000,配備了連接城市報警系統及水噴灑系統的火災報警器。而新倉庫位於20世紀早期開發倉庫區的中心地帶,属於鳳凰城“第二唐人街”期間(c.1890-c.1960)的華人建築,其意義重大,因為它是由中國出生的商人在鳳凰城建造並擁有的最大的倉庫。太陽商業公司是當時亞省德爾蒙特產品的第一大銷售商,並供應SafewayBashas等大公司的食品貨物,使許多其他企業得以建立。鄧安業不僅是一個領先的中國僑民,也受到了其它族裔所推崇。

太陽商業公司業務的不斷發展,成為鳳凰城最大的批發雜貨企業,不僅供應本地,而且擴充到亞利桑那州。《亞利桑那州共和報》當時報導:"本報註意到,太陽商業公司是本州貨物分門別類最多的普通商品批發貨倉"。公司顯著的成長史被稱為“鳳凰城和鹽河河谷的業務及發展傑出的一章”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排華法案嚴重影響著在美華人,所查到相關華人的資料大數都是負面的,而鄧安業作為成功的一個華人企業家,並得到了主流社會的推介,在亞省經濟領域上彰顯出華人所作出的積極的貢獻。鄧安業於1954年去世, 享年65歲。他和太太育有10個兒女,其中排行第六的是兒子鄧心平。鄧心平在本省歷史上的軍事和政法方面,都有過十分顯著的貢獻。

太陽商業公司建築自1985年就被列在國家史跡名錄,並於1987年成為受保護的歷史地標的樓宇。但是,這座建築卻經歷了險被強拆的冰火二重天的命運,最終,經過歷史保護主義者和華人努力的抗爭,這座華人最早的著名建築才得到了保留。

事因"太陽商業大廈"物業後来經過轉讓,最终被菲尼克斯太陽隊的NBA球隊擁有。這座在黃金地段原華人建築,當然不是財大氣粗的新業主所希望保留的。他們要把它拆掉而改建為耗資二億美元的豪華高層酒店和公寓大廈。但這計劃受到歷史保護主義者的反對,在華人社會更掀起了軒然大波。鄧安業的後裔鄧心平家族強烈不滿,當年任亜省州眾議員的黃士均帶領廣大華人據理力爭,要保護這座歷史建築,但NBA太陽隊和開發商依然一意孤行,而市議會亦同意進行拆建。雙方為此提出了訢訟。最後强權不敵公理,在2007年的秋天,法院裁定鳳凰城市議會和開發商强拆這座歷史建築的決定不當,從而使拆建計劃胎死腹中。華人最早的地標性建築最終得到了永久性的保護。這也是華人聯合起來,取得保護自身權益的一次成功法律行動。

對於"太陽商業公司"資料,文獻上的記載并不多,對早期華人鄧安業的貢獻,相關文字就更少,而且,包括他們的家人在內,也一直找不到鄧安業的個人相片,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我記得在搜集華人歷史資料中,似曾看過鄧安業前輩的名字,後來,經過了不斷翻查和梳理,終於找到了他的一張相片,雖然因年代久遠,相片不太清晰,但也能讓後人能夠一睹他的相貌和風釆。那麽,他這張相片又是如何留下來的呢?原來,在一九四三年,鄧安業在支持祖國抗日戰爭中,擔任過"斐匿華人救國後援會"的執委,就在那時候,留下了歷史記錄和這張相片。世上很多事可能是偶然中的必然,但我們相信,一個人只要為國家和民族作出過貢獻,為華人社會有過盡責的服務,就始終不會被人們所忘記。

1929年太陽商業搬進了新公司

太陽商業公司是亞利桑那州華人最早和唯一的食品批發企業 

 

5.華人尚存早 期的華人餐館

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已有華人來到此地,他們在赤日炎炎和焚風赤土的沙漠中生活和打拼,由於華人勤奮勞作又克己節儉,雖然收入微薄,仍會把剩余的錢財貯蓄起來,並逐漸開始買屋和置業。到十九世紀初葉,鳳凰城已有了唐人街,華人擁有了商鋪、餐館等物業。但隨著歲月遷移,由於搬遷、轉手以及政府的征收等等,這些半個世紀以前的華人物業或商舖,當今只留下了一些歷史的縮影。
我查到一本1971年鄧粵寅先生編印的《亞省華僑通訊》。這本最早的華人"電話本",共收錄了“斐匿”(PHOENIX)、“祖筍”(TUCSON)及本州大小三十七個城鎮的華人商家、住家等資料, 給早期的華人商業和住家聯絡帶來極大的便利。這本45年前的綠色封面的小冊子,現已成為不可多得的孤本,它包含著那個年代許多的社會人文訊息,其中記載著當時的三十四間華人餐錧。1991年, 我做過一次大鳳凰城地區餐館數量的調查,以"夜來杯碟聲,餐館知多少"為題,發表在當年的"亜利桑那華報"的頭版上。當年查得大鳳凰城地區中餐館的數量有214間,是1971年的中餐館的7倍,其中查到有四間中餐館物業建築超過五十年歷史的,或可以進入歷史建築保護名錄, 包括有:"王氏餐館"、"崇瓊樓"、"龍廣樓"和"新香港"

氏餐館(WONG’S CHINESE DINING)
"王氏餐館"其建築的歷史已有90年!這間名為Wong’s的中國餐館,不但是亞省最早期的華人物業,而且現在仍由華人經營生意。這餐館建築在早期是間民宅,建於1926年,之後經過擴建成為一間雜貨舖,後又改為餐館,目前空間約有2849平方英尺,建築至今已有90年的歷史,也是亞省尚存最早期的華人的物業。這個項目現由州立大學 2014年級的城市規劃碩士生王雪妍同學跟進,對於我的尋訪,雪妍同學熱心地提供了資料。她通過市政府相關部門查到,1926年建成的這座民宅,於1941年代被一位鄧姓(Tang) 業主買下,並在房屋的旁邊加蓋了一間雜貨舖,這間取名為" K . L Grocery"的雜貨舖於1942年開張營業。在1985年,鄧姓業主把這物業賣給一位王姓業主,王姓業主便把這間雜貨舖改裝成中餐館,並𨒂續經營至今,現在由王氏家族的後人謝先生打理。雪妍同學還提到,因為這間店比較小,幾年前,該建築已經被市規劃部門認定有保護資格,不過目前華人店主可能還沒有意向申請保護,所以需要後續再繼續溝通協商。在此,我要感謝王雪妍同學所作出的努力和幫忙。
為了探明情況,我專程去了一趟這間王氏餐館。王氏餐館位於鳳凰城南區Buckeye St和12th大街的西南角。餐館的外墻塗成了紅色,中間有WONG’S CHINESE DINING白底黑字,十分醒目,而在其上方還有一個"旺"字,讓人遠遠就看到這是一間中國餐館。我午餐時分到達這裏,未開門已有食客在等待,生意看來還不錯。這是一間有卅年歷史的中餐館,加上服務周到,飯菜可口,雖然餐樓已陳舊,但仍有不少熟客和路人光顧。我對東主謝先生說明來意,向他表達了這座建築是目前華人尚存最早的歷史建築,如果能夠保存下來成,不但能減地稅,也能為子孫後代以及亞省鳳凰城留下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他對我說,他已知道這些資訊,家族經營了這間餐館有幾十年了,問題是,這建築物內外已很殘舊,我們已計劃重建,如果一旦成為歷史建築保留項目,雖然能減地稅,如果不拆遷,我們就必須固守這歷史舊建築中,所以現在還沒有意向申請歷史建築保護。
我在餐館前後拍了相片,這座歷史建築確實可以用殘舊來形容。就算不計前四十年的雜貨舗存在的時間,在其後卅年的餐館生涯對於這個家族而言,也是漫長的一個過程。為了重新創建一座符合現代化經營的新型餐館,我們可以想象他們在經濟上的準備和重䢖計劃上的安排,努力了多長的時間?又有多少期望等待實現呢?
保留華人最早的歷史建築固然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事情,但如果沒有足夠有利的條件,又如何能讓業主作出不再重建的決定?如果不讓這座歷史建築日後只能成為懷舊的相片?華人僑界能幫到些什麼呢?政府又能幫到些什麼呢?

 

 

 

 

 

 

 

 

氏餐館(1141 E. Buckeye St  Phoenix)

(背面) 房屋建於1926年,之後在房屋右邊加蓋了一間雜貨舖,後期再改為中餐館,其歷史已達90年。

 

最早及最大的華人餐館--崇瓊樓 (ToyS SHANGRI-LA)

。在鳳凰城早期,如果要數亞省最早及最大的華人餐館,就非以關崇瓊的"崇瓊樓"莫屬。

關崇瓊,1909年從中國移民來美國,他到鳳凰城後,幫人烹飪煮食,以賺取每天五十美分的酬勞。他於一九一五年當兵,是亞省參加過第一次大戰的兩名華人老兵之一。在軍中,關崇瓊擔任炊事的工作。他在一九一七年轉赴到歐洲戰場,在法國戰場上負了傷,得到過紫心勳章。一九一九年,關崇瓊退役回到亞省鳳凰城。我查到一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關崇瓊和他的馬車",那時鳳凰城的道路大多數還是泥土的路。深入調查後,發現相片有更深層內容,原來關崇瓊在日照地區(Sunny lope) ,曾利用馬車運送食物給肺結核病患者,由於結核病有傳染性,在當時的条件下,一旦感染就很難治癒,所以沒有人肯去做,但關崇瓊不懼危險,努力工作。在送貨途中,他還用馬車来露宿過夜。这此,我們可看到當時華人的拼博精神。

 

 崇瓊伉儷

由於他的克苦耐勞和節儉,最終成功地买地置業,成為亞省早期最成功的華商之一。在20世紀的40年代,關崇瓊在4846  N. 16th   ST地址開設了 TOYS”貨倉(雜貨店) ,我查到一張當年雜貨店的歷史照片。

 

 

 

 

 

 

 

 

 

 

到了1950年,關崇瓊在他原來買下的五英畝的土地上,率先建成當時鳳凰城最大的一間餐館:崇瓊樓--香格里拉大餐廳(Toys Shangri-La)  ,地址是 1575 E Camelback RdPhoenix。餐廳占地1萬平方米,有450人座位,除了宴會廳,內中還有設有一間古玩店。崇瓊樓1950年開業,提供高質素的服務,客人中很多是美國人。餐館所用的碗碟也是專門到洛杉磯去訂做的,非常精美。香格里拉餐廳也是中國傳統家庭所最喜愛的地方,除了婚禮喜慶,鳳凰城的余氏宗親和龍岡劉、關、張、趙四姓宗親等社團組織,也常在崇瓊樓擺設春宴,那是當年鳳凰城最風光的中國餐館。崇瓊樓在經營25年之後,於1975年關閉,並由其它經營者接手。近年來,餐館改為一間壽司餐館Sushi Station崇瓊的物業現在由他家族所管理。原來的建築,歷史已有六十五年。我們應感謝關崇瓊家族,為亞省留下一間最早和最大的華人餐館物業建築。

崇瓊樓--香格里拉大餐廳                        

 

由住宅轉營餐館的華人建築--龍廣樓 ( SUPER DRAGON)           

位於1212 E. Northern Phoenix的龍廣樓,前身是一所住家,其建築歷史至今已有71年。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Benjamia  Wong業主作為餐館經營,取名"玉宮"(JADE PALACE)。我找到當年"玉宮"餐館的一則廣告。到了1991年,物業轉手,由余姓業主買下,現出租給郭姓東主經營,餐館名稱為"龍廣樓"。由於經營得法"龍廣樓"成為一間遠近口碑不錯的中餐館。我曾聯繫過業主余先生,告知他如果有意願申報,這座超過七十年的華人物業建築,有入選歷史保護名錄的条件。並不是每座住宅都可以用於經商的,龍廣樓的建築當年是建立在C-2商用土地之上,所以日後才可以把住宅轉型為餐館來經營,這種至今尚存的轉型建築,在亜省華人歷史已是十分的罕見。

"龍廣樓"以前名"玉宮"(JADE PALACE)

 

"龍廣樓"以前是一所住家

 

新香港中餐館(NEW HONG KONG)

328 E. Indian School RdPhoenix的地段中,有一間中餐館"新香港",這也是一座超過五十年歷史的華人物業建築。以前這間餐館是經營西餐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由關宗任先生接手改為中餐,並以"香港樓"名號開張。不久,餐館轉讓給了司徒先生,後來再轉手給現在的東主余先生經營,並改名為"新香港",餐館生意興隆。"新香港"原物業主人是鄧心隆(Kim Tang),現在由他們的家族管理。我找到了一張鄧先生五十年前的相片。

 

 

 

 

 

 

 

 

鄧心隆(Kim Tang) 

 

 

 

 

 

 

 

 

中餐館"新香港",是一座超過五十年歷史的華人物業建築。

鄧先生是一位十分成功的生意人,他家族在上世紀擁有眾多的樓宇和物業。其中的Tang's大商場老僑們都記憶猶新。查到一份1957924日的資料,介紹Tang's新商場開張情況。商場占地一萬八千呎,內置冰櫃的長度達100呎,放置雪櫃的長度也有100呎。另外有一百個貨架擺放各類商品食物,外面的停車場有二百個車位,總投資超過四十萬美元。鄧心隆有八個兒子和四個女兒,是個大家族。他們在投資方面除了土地、物業外,還在多處經營商場、餐館等等,是上世紀鳳凰城華人商界中的風雲翹楚。

1957924日大商場開張.

6. 上海樓雜碎館(Sing High Chop Suey House)

20162,我收到一封電郵,是就讀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 2014年級的城市規劃碩士生王雪妍寄來的,電郵如下:

張先生您好!

我是ASU研二學生王雪妍,這學期在亞利桑那州歷史保護辦公室(SHPO)實習,希望能夠做一個關於華人歷史保護的項目。雖然華人很早就在亞省落地生根,艱辛打拼,但亞省華人的歷史建築、文物卻沒有得到重視,在銘記歷史、傳承文化方面實為遺憾。

經過陳克偉及若幹老鄉推薦,得知您熟知亞省華人歷史,特別驚喜。不知道您能否就您經驗,推薦一二亞省華人老建築(住宅/商業/農場等各類建築均可,建成50年以上,華人興建/使用。現今仍由華人運營更佳。)倘若真能將其列入歷史保護名錄,則房主減稅,華人自豪,皆大歡喜。冒昧打擾,煩請回復,再三感謝!

王雪妍 

我收到後,回郵給王雪妍同學:“很高興收到您的來信。現時有年青人能關心海外華人歷史,是十分難得的。我知道"上海樓雜碎樓"歷史悠久,其餐館在主流社會很有名氣,或能列入歷史保護名錄。但此餐館搬遷過,不過業主和招牌一直未改,不知符合條件否? 另外,我會再查閱其他歷史資料,希望能幫到您。”

位於鳳凰城市中心區的"上海雜碎樓",於1928年開業。東主余沐新,當時是用李家親屬之名來美國的,所用的英文名字為"Kar Leen  Lee。"這間在鳳凰城繁華的地段開業的中国餐館,所使用的招牌從開業到2016年已有88年歷史了。"上海雜碎樓"在主流社會很出名,在華人僑界更是無人不曉。餐館提供傳統的"雜碎"和其他中國菜式已傳世三代,廣受食客歡迎,很多美國人也是從上海樓品嘗到雜碎後,繼而熱愛上中國菜的。

上海樓舊址:304  E. Madison St   Phoenix

但是上海樓的舊址在後來已拆。在1977年搬到市中心的新地址53 W. Madison St。我查到一篇介紹當年僑界在上海樓舉辦春宴活動的報導和照片,這也是鳳凰城中餐業最早的一篇歷史記錄。事缘當年的臺灣範道瞻總領事到訪鳳凰城,在上海樓宴請本地僑界。

有臺灣記者潔公撰文,題為:"丁己歲末團年記",文章刊登在1978年的"中外雜誌"第263期上。文章寫道:"受到范道瞻總領事的邀請,今年參加春宴人數計有一百余眾。設座於新張未及朞年周年而以治餚精美見稱的上海酒樓,筵開十一席,裙屐翩躚,觥籌交錯,飛觴祝循,此呼彼應,除蛇年之舊,佈馬年之新。包括鄧心平大法官及本地政府官員、僑社名流均有出席。"下面的相片是由當年就讀於亞省大學新聞系的杜紀華小姐所拍攝的,記下当時宴會的況。

范道瞻到訪鳳凰城,在上海樓宴請僑界。  (相片由符曼英提供)

我把資料告知王雪研同學,不久後收到了王雪妍同學的另一封電郵:

張先生您好!

非常感謝您之前提到的上海樓的信息,經過資料收集,很遺憾發現上海樓並不符合歷史名錄提名條件。上海樓曾經經過搬遷,最初舊址已於五十年代拆遷。現址是1981年搬入的,建築中承載的華人歷史尚不足50年。由於歷史保護提名的原則是保護建築歷史,而非其中店鋪歷史,所以上海樓的提名可能需要等到15年後再進行了。再次感謝您的幫助!

資料显示,目前上海雜碎樓还不能成為華人歷史受保護建築,被列入歷史保護名錄。

上海樓現址:53 W.. Madison St   Phoenix

 

7.被拆毀的另類"華人先民歷史建築"                                                                                                                                                       -

無論是亞省或是鳳鳯城的歷史,都應該盡量保留華人開拓者最原始的紀錄,亦無論是現在或將來,這些歷史都始終是亞省華人的根基。在先民和軍人紀念墓園"Pioneer & Military Memorial Park (PMMP) 中的華人墓地,本屬於鳳凰城華人另類最早的"歷史建築",現在卻變成面目全非的"歷史遺產"。

PMMP墓園中有個"Loosley"墓區,一百多年前,由於種族歧視,鳳凰城的華人先民,不論貧富,死後都只能葬於此。從1886年到1914年,有50位有中國血統的華人被埋葬在這里。而直到1980年代,這墓地還有華人來拜祭,但之後墓地變得荒蕪,再沒有華人到來。何故如此?不少的疑問有待解開。

一、華人墓碑不复存在。墓碑是何時被清除的?目前還無法考証。只是到了1994年,相關單位對華人墓地進行了考古。學者施羅德(K. J. Schroeder) 在他的書中第二冊第19頁上,列舉葬在墓地上的23位華人的拉丁字母拼音姓名。提到"地面上有陳設祭品"。問題在於,在50位墓葬者中,是如何確認出其中的23位華人?當時除了一塊"鄧湘遠墳墓"的中文墓碑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墓碑呢?

二、墓碑資料永久流失。所有墓地里的華人先民們,在墓園檔案中只留下編號、英文姓名(譯音)和生死日期。如果墓碑還在,我們有可能會看到他們的中文姓名、籍貫等文字。在"鄧湘遠"的墓碑中,我們通過碑文尋找到他的後人,查到他們家族的貢獻,讓這些先民得到了應有的尊重。而另一位墓葬者"Quong Hop",這並不是死者的姓名,而是他經營的"廣合"商舖之英文名字,但如果他留有墓碑,就極有可能找到他的真實的中文姓名,但因墓碑不復存在,缐索也就斷了,"Quong Hop"成為他本人的姓名,可悲可嘆!

三、華人墓地果真是圓形的嗎?考古中用雷達探測儀器(Ground Penetrating Radar)來探測。根據勘探的結果,加上考察地面上陳設祭品的範圍,劃出一個華人墓葬圈(Chinese Circle),成為現在所看到的華人圓形墓地。雷達探測儀器更多是用來探測地下物件,以便找到準確的位置去進行發掘。墓園共分為七個墓區,只有華人墓地是圓形的。墓園的工作人員說過,用沒有固定好的小紅磚,擺設成虛圓形的華人墓地,是與其他族裔的墓地加以區別,而非準確的位置。

五、華人墓地還剩下些什麼呢?這個擺設成虛圓形的華人墓地之中,墓碑也不見了,墓地主人不能加以辨認,至於所有的骸骨,也已混為了一堆無法區分的黄土。華人墓地因此變得荒蕪,再沒人前來拜祭。直到去年,由鳳凰城華人福利會建成"華人先民紀念碑",這些早期的華人開拓者才再次讓人們關注。

今年的清明節,鳳凰城僑界前去掃墓。我找到墓園管理層的唐娜· 卡爾(Donna  Carr)女士,她是位歷史學者,一直支持華人墓地的調研。我向她提出了一個請求,能否在墓園檔案中,找到華人墓地早期相關的相片?因為我堅持地認為,墓園會保留著一些歷史紀錄。就算到了一九九零年,在華人墓地上考古發掘前,是否拍下原貌才進行動土?唐娜女士尊重和理解我的執著,答應幇忙。不久之後,她寄來了一封電郵,回答了一些問題,還附來一張墓地的前期相片!下面是電郵的內容:

Homer! 

在今年清明節紀念華人先民的活動中,非常高興在紀念墓園再次見到你!我一直很欣賞你關註鳳凰城早期華人歷史的興趣。當年K. J.施羅德做了他的墓地的考古調查,在1994年,許多歷史文物回收。特別有趣的是一個小玉佛。更有價值的文物被送往鳳凰城的Pueblo Grande部門,進行編目和存儲。

你還談到早期的華人墓地一定還有照片。現附去一張的相片,是屬於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1909--1998)收藏相片的復印件,但質量差。戈德華特曾擔任過多屆的亞利桑那州參議員,並在1964年競選過美國總統。他除了是一位著名的保守政治家,也是一個業余攝影愛好者和歷史學家。他在年輕時已有了這張照片,成為他自己的收藏。這是不可能說清楚是何時何地拍攝照片,因為沒有可見的建築物或其他文物作參照,如果有,將有助於我們識別。我們認為,墓碑都是木質做的,而不是石碑。你可以閱讀碑上的名字嗎?不幸的是,相片上木碑 ,周邊的柵欄,甚至樹木,早就消失了。

拓荒者公墓協會(PCA) 希望能找到該照片的原件,或許在相片背面,會寫有何時和在什麼位置所拍攝的。然而,戈德華特有超過8000的照片的收藏!因為他是那麽的有名,我們認為他的收藏品可能已經送給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Donna  Carr

唐娜附來的相片令我十分的震驚!然不清楚是何時何地拍攝的照片,但讓人首次見到華人先民墓地的真實的原貌。第一眼給人強烈的印象,是華人的墓地竟是如此有氣勢!以往只看到鄧湘遠矮小單薄的墓碑,便以為其它華人墓碑也與之同樣。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些墓碑讓人看到先民們雖然生前受盡歧視,但在死後也凸顯尊嚴。我第一次訪唐娜時己提到過,美國人的墓地多是平的,這和中國人的"墳墓"是大有區別的,按中文定義,"築土為墳,穴地為墓",只有兩者相連方能稱之為"墳墓"。現在看到照片,華人先民是按中國傳統來安葬的,是"墳墓"!場景相當壯觀,的確出人意料!其次是墓碑高大,碑文又是如此的醒目,就算是翻版圖片,仍能讓人看到墓碑中有"朱添成公"的字樣,如果是相片原照,一定可以看到更多其他墓碑中的人名、去世日期,可能會有多的收獲!為了查到相片的原照,我在網上不斷地搜索戈德華特达的照片收藏,并和鳳凰城僑聯主席鄧洪鉞先生一起,去了Pueblo Grande博物館、ASU大学图书馆去查询,但 并没有查到。

有一个问题,鳳凰城華人先民的墓園最後的墓葬者是在1914年,為何只在70余年後,在還有後人拜祭的情況下就要進行"考古"?被出土的陪葬品成为了"文物"?查實比PMMP更早年份的亞省墓碑鎮的"靴山墓地",相同年份的鳳凰城"綠木墳場",這些不属於"纪念墓園"的私营墓地,華人死後未受干擾,反而更能得到安息!

在我們亞省,還有更多的華人歷史建築因被拆毁而不復存在。一九六八年,圖森市實行城市改造工程,拆除了致公堂等眾多的歷史建築,至使圖森市舊唐人街從此蕩然無存。在鳳凰城,經歷過“第二唐人街” 時期(c.1890-c.1960),一直到1970年代,仍有華人經營的一百三十余間雜貨店、餐館以及其他行業的商舖,有不少在市中心區,但這些建築也在其後在城市改建中被征收和拆建。我十分贊同歷史學者揚立博士的觀點,從歷史上看,美國社會對“非主流”的歷史保護不力,甚至有有意摧毀之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城市改建運動,就是打著城市改建的旗號,摧毀一切非主流的歷史遺跡,包括墨西哥社區和華人社區,然後把市政廳等象征權力的建築建在原址之上。

在這次尋訪過程中,查到能列入歷史保護名錄的華人建築其實很有限,所以更值得我們去珍惜和保護。     

前亞參議員,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

 

在巴里·戈德華特的收藏中,有華人先民墓地的相片。

 

 

鳳鳯城PMMP的華人墓地,被清理後绝大多数的墓碑已不复存在,陪葬品被出土,所有先民骸骨已混為一堆無法區分的黄土。

 

 

 

《沙漠明珠》是作者三十年來采訪、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亞利桑那華人歷史的書集,共有五冊,目前已出版的印刷版本有:《沙漠明珠1》 是亞利桑那華人百年來的歷史回顧;《沙漠明珠2(飛虎戰魂) 》是描述亞省華裔軍人在二次大戰中的英雄紀事;今年出版的第三本《沙漠明珠3》是反映亞省華人先民奮門創業的歷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