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畑薰良和英譯《李白詩集》

        唐孝先

 

       日本學者、翻譯家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1888-1971),明治二十一年630日生於日本大阪府一戶富裕的農家。父親小畑萬治郎通漢學,在小畑薰良學習假名前,就教他《論語》。也許因為家學淵源,受父親治學熏陶,小畑薰良從小熱愛中國古典文學,諳熟李白詩歌。

       1906年,他從大阪茨木中學畢業,入早稻田大學預科文科班,隨後升入早稻田大學。

1907年,小畑薰良從早稻田大學退學,去美國留學。他先後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芝加哥大學。之後在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中世紀英國文學。

        後來他作為日本外務省翻譯官,任職紐約日本總領事館。期間他翻譯出版了《李白詩集》。他曾應邀去歐洲,遊學一年,1925年回日本。他廣泛接觸東西方社會、語言、文學,促使他形成海納百川的心態。

        1922年,小畑薰良在紐約出版了他英譯的《李白詩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該書共選譯李白詩一百二十四首(包括杜甫等有關李白的詩八首)。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翻譯李白詩歌成英文的就是這位日本人。

       全書融翻譯與研究、作品和資料為一體,為西方世界提供第一部李白詩集專輯,深受英文讀者歡迎,影響深遠。

        呂叔湘先生評述小畑薰良譯筆曰:「以平實勝」,「所謂平實,非一語不增,一字不減之謂也。小畑之譯太白詩,常不以貌似,而語氣轉折,多能曲肖。」

       現從英譯《李白詩集》中選錄八首中英文對照的詩,略加評註。

 

                       春日醉起言志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所以終日醉,頹然卧前楹。

             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

             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

             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

             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AWAKING FROM SLEEP ON A SPRING DAY

 

Life is an immense dream, why toil?

All day long I drowse with wine,

And lie by the post at the front door.

Awakening, I gaze upon the garden trees,

And, hark, a bird is singing among the flowers.

Pray, what season may this be?

Ah, the songster’s a mango-bird.

 

題目中「言志」指詩歌,語出《書 · 舜典》「詩言志」,省譯了。「處世」有live in the world之意,譯為life,可也。「處世若大夢」修辭用明喻(simile),而Life is an immense dream.修辭用隱喻(metaphor)。「醉」不用drunken 翻譯,用drowse with wine,雅得多。此處「流鶯」絕非prostitute,譯者用mango-bird(一種蜂鳥)譯之。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THREE WITH THE MOON AND HIS SHADOW

 

With a jar of wine I sit by the flowering trees.

I drink alone, and where are my friends?

Ah, the moon above looks down on me;

I call and lift my cup to his brightness.

And see, there goes my shadow before me.

Hoo! We’re a party of three, I say,—

Though the poor moon can’t drink,

And my shadow but dances around me,

We’re all friends to-night,

The drinker, the moon and the shadow.

Let our revelry be met for the spring time!

I sing, the wild moon wanders the sky.

I dance, my shadow goes tumbling about.

While we’re awake, let us join in carousal.

Only sweet drunkenness shall ever part us,

Let us pledge a friendship no mortals know,

And often hail each other at evening

Far across the vast and vaporous space!

 

此處「相親」并非男方、女方論婚談嫁初次見面,而是指朋友。「月將影」,即月與影。「無情遊」意為忘卻世情之交遊,英譯為a friendship no mortals know (無人知道的友誼)。「雲漢」本指銀河,此處借指仙境,英譯成the vast and vaporous space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綠,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ON GOING TO VISIT A TAOIST RECLUSE ON MOUNT TAI-TIEN, BUT FALLING TO MEET HIM

 

A dog barks afar where the waters croon.

The peach flowers are deeper-tinted, wet with rain.

The wood is so thick that one espies a deer at times.

But cannot hear the noon bell in this lonely glen.

The wild bamboos sway in the blue mist,

And on the green mountainside flying cascades glisten.

What way has he gone? There is none to tell;

Sadly I lean against a pine tree here and there.

 

本篇寫於唐開元六、七年(718-719),李白十八、九歲時。當時他隱居在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大明寺內讀書。「桃花帶露濃」,一為桃花增色,二點出入山時間為早晨,與「溪午不聞鐘」在時間上相映照,言正午時來到溪邊,卻不聞鐘聲,暗指道士未歸。「青靄」,青色的雲氣。全詩翻譯明白平實,有身臨道士生活的世外桃源之感。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饒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lie beyond the north wall;

Round the city’s eastern side flows the white water.

Here we part, friend, once forever.

You go ten thousand miles, drifting away

Like an unrooted water-grass.

Oh, the floating clouds and the thoughts of a wanderer!

We ride away from each other, waving our hands,

While our horses neigh softly, softly....

 

這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孤篷」,篷是植物篷草,遇風吹散,詩裡借喻遊子,譯者譯為an unrooted water-grass,很好。「班馬」,與其它馬脫離的馬。

 

                                  怨情

 

              美人捲珠簾,深坐蹙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THE NIGHT OF SORROW

 

           A lovely woman rolls up

           The delicate bamboo blind.

           She sits deep within,

           Twitching her moth eyebrows.

           Who may it be

           That grieves her heart?

           On her face one sees

           Only the wet traces tears.

 

這首五言絕句,以描寫一位美人的神態,表現她的哀怨之情。「珠簾」,有珠子鑲嵌的簾子,應是bead curtain,並非bamboo blind(竹簾)。「深坐」,久久呆坐。「蛾眉」:delicate eyebrows; long slender eyebrows,直譯為moth eyebrows,缺乏美感,有些肉麻。

 

                                  夜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ON A QUIET NIGHT

 

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couch,

And wa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

 

這首小詩,用敘述的語氣,寫遠離故鄉之情,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夜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床」不譯作bed,譯成couch。「明月」譯作the mountain moon,意為明月清晰,隱約可見月球上的山脈。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PARTING AT A TAVERN OF CHIN-LING

 

The wind blows the willow bloom and fills the whole tavern with fragrance

While the pretty girls of Wu bid us taste the new wine.

My good comrades of Chin-ling, hither you have come to see me off.

I, going, still tarry; and we drain our cups evermore.

Pray ask the river, which is the longer of the two—

It’s east-flowing stream, or the thoughts of ours at parting?

 

這是李白即將離別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東遊揚州時留贈友人的送別詩。「留別」,臨別時贈詩給送行者。「吳姬」,吳地的青年女子,這裡指酒店中的侍女。「壓酒」,新酒釀熟時,壓緊榨床取酒。「金陵子弟」譯作good comrades of Chin-ling,意為志同道合的金陵好朋友。「欲行」的是李白,「不行」的是金陵子弟,並非李白欲行又止。

 

                                  長干行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A LETTER FROM CHANG-KAN

 

I would play, plunking flowers by the gate,

My hair scarcely covered my forehead, then.

You would come, riding on your bamboo horse,

And loiter about the bench with green plums for toys.

So we both dwelt in Chang-kan town,

We were two children, suspecting nothing.

 

At fourteen I became your wife,

And so bashful that I could never bare my face,

But hung my head, and turned to the dark wall;

You would call me a thousand times,

But I could not look back even once.

 

At fifteen I was able to compose my eyebrows,

And beg you to love me till we were dust and ashes.

You always kept me the faith of Wei-sheng,

Who waited under the bridge, unafraid of death,

I never knew I was to climb the Hill of Wang-fu

And watch for you these many days.

 

I was sixteen when you went on a long journey

Traveling beyond the Keu-Tang Gorge,

Where the giant rocks heap up the swift river,

And the rapids are not passable in May.

Did you hear the monkeys wailing

Up on the skyey hight of the crags?

Do you know your foot-marks by our gate are old,

And each and every one is filled up with green moss?

 

The mosses are too deep for me to sweep away;

And already in the autumn wind the leaves are falling.

The yellow butterflies of October

Fluttering in pairs over the grass of the west garden.

My heart aches at seeing them....

I sit sorrowing alone, and alas!

The vermillion of my face is fading.

 

Some day when you return down the river,

If you will write me a letter beforehand,

I will come to meet you—the way is not long—

I will come as far as the Long Wind Beach instantly.

 

這是一首寫商婦的愛情和離別的詩,全詩熔敘事、狀景、抒情於一爐。長干,今南京;古金陵,居民多經商。「劇」,遊戲。「十五始展眉」四句,描寫夫婦婚後的熾烈愛戀。《莊子 · 盜跖》云:「尾生與女子(約會)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小夫妻寧願同生共死,懷著尾生抱柱的信念。英譯You always kept the faith of Wei-sheng, Who waited under the bridge, unafraid of death, 出現Wei-生(尾生)這個名字。「遲行跡」,「遲」,等待。「行跡」,指與丈夫共同生活時留下的足跡。「長風沙」,地名,在今安徽安慶市東長江邊上。

11-20-2020

 

 

海明威巧遇艾德里安娜

唐孝先

1950年,海明威在古巴故居瞭望山庄,和艾德里安娜幽会。


1948年,时年四十九岁的著名美国小说家欧內斯特 • 海明威,偕第四任夫人玛丽 • 海明威,重访意大利,旅居威尼斯。
入秋后的一天,天气寒冷,阴雨绵绵。爱好狩猎的海明威仍兴致勃勃,隨同卡路 •
凯希勒伯爵及其友人,外出巡猎,打野鸽取乐。年方十九的贵族小姐艾德里安娜 • 伊凡塞奇,是这群人中唯一的女性。
艾德里安娜天生丽质,楚楚动人。她父亲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由母亲一手抚育成长。母亲家教甚严,送她上天主教学校,使之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艾德里安娜此行之前,从未开过枪。初次打猎,不仅一无所获,脸还被枪膛里退出的子弹壳,撞了一块瘀伤。
当天下午,在凯希勒庄园里,艾德里安娜坐在大火炉旁烤乾衣服,海明威向她走近。她转过脸来看他,他看到她脸上被子弹壳擦伤处,还呈红色。
「你好吗,闺女!」海明威用意大利语问候。
「还好,要是我有一把梳子就好了。」她想梳理湿漉漉的头髮。由於脸上疼痛,她欲笑又止。
艾德里安娜苍白狭长的脸,在火炉微弱的光线下,显得鬱鬱不乐。海明威注视她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失神了一会儿。他放下手上的白兰地酒杯,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梳子,送给艾德里安娜,说:「闺女,用我的。」她出自真诚的喜悦,露出笑容。
说来也奇怪,像一把梳子这样简单的礼物,竟会把两个如此不同的人栓在一起,后来,艾德里安娜成了海明威又一位红顏知己。海明威要年长得多,熟諳世上事务,然而艾德里安娜天真烂漫、娇嫩孺弱、温柔体贴,这些素质吸引住海明威,那是玛丽所没有的。
海明威多次款待艾德里安娜,在他下榻的豪华酒店格里蒂宫旅馆餐厅,与她共进晚餐;艾德里安娜也常常邀请海明威,到自家庄园作客,在客厅壁炉前彻夜长谈。
海明威下一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里,他借男主人公之身,表现自己对艾德里安娜的爱慕之情。小说演变成一位十九岁的姑娘,与一名五十岁的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下面是一段对女主人公雷娜塔的描述:
然后她走进房间。她是一位身材高䠷的美女,步子较大,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她漫不经心,让风吹乱了头髮。她肤色灰白,近乎橄欖色。她的风姿,足以战胜你或任何人的心。她乌黑的头髮,充满光泽,飘垂在双肩上。
------《过河入林》
1950年,艾德里安娜同母亲多拉、哥哥杰安弗朗哥一起,到古巴造访海明威夫妇。海明威在小佛罗里达餐馆宴请他们,还请他们乘皮拉尔號渔船打渔游玩。
玛丽很喜欢同杰安弗朗哥共处,海明威则很喜欢与艾德里安娜廝守。玛丽並不知道,她丈夫的小说《过河入林》中的女主人公蕾娜塔,就是以艾德里安娜作为原型来写的。
蕾娜塔本义「重生」,出自海明威和第一任夫人哈德莉多年前在意大利各尔梯纳交的朋友雷娜塔 •
布加蒂。他要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康威尔上校的爱慕之情,代表青春活力,在他心中重生。再看一段小说的描写:
她身材高䠷而匀称,年轻又美丽,上校吻了她,感觉到她那柔软的身体依偎在他身上,而他自己的身体,却粗壮结实,饱经风霜。他吻她时,脑中一片空白。
------《过河入林》
艾德里安娜坦言,她与海明威的恋爱,从未达到顶峰,不过在海明威古巴故居瞭望山庄地下室里,找到她用意大利文写的情意绵绵、充满魅力的情书,至少有二十六封。
海明威研究学者、海明威学会副会长杰拉尔德 •
肯尼迪博士,谈到海明威同艾德里安娜的关係时说:「我们可以从玛丽的日记中获知,(海明威与艾德里安娜)之间的关係非常密切,可能就是密友关係。虽然那时海明威身体,承受多种病痛,包括偶尔阳痿,的確很难想像......眾所週知,有这样一个模式,他每写一部主要长篇小说时,总有一任夫人,而前次婚姻尚未破裂,他已在物色、追求下一任夫人了。我想,如果说,艾德里安娜在同样情况下,对他有重要影响,那种说法是公正的。她不但给他人生带来感官激动,她的吸引力,也给他带来创作灵感。我想,不管他俩有没有在臥室里做过那事,其实他对做那事,已情趣缺缺了。」
 

 

粉絲卡斯楚眼中的海明威

唐孝先

 

1959年,海明威(左)和卡斯楚在古巴一次金槍魚釣魚比賽中見面握手。

1959年,海明威(左)和卡斯楚在古巴一次金槍魚釣魚比賽中見面握手。
 

1522期周刊「訪哈瓦納 追尋海明威」,談到美國一代文豪恩斯特‧海明威的古巴情。海明威生命後期20餘年,卜居古巴哈瓦那,期間他創作了小說《老人與海》等傳世佳作,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古巴前國家領導人卡斯楚也是海明威粉絲,對其作品十分熱愛及關注。

卡斯楚曾經有一次在公開場合講到海明威。那次的電影紀錄片,保存在哈瓦那藝術大學,16毫米膠片的畫面還在,但聲道已失音。

美國馬薩諸塞州民主黨參議員詹姆士‧麥克岡文(James McGovern),一向主張改善美國與古巴關係。他通過外交途徑,取得古巴政府同意後,2002年3月曾率領一個四人代表團前往哈瓦那,與古巴官員商討如何合作修復和保存位於哈瓦那近郊的海明威故居瞭望山莊,以及裡面海明威遺留下來的所有珍貴文物,最終雙方達成協議。

2002年11月11日,來自美國的海明威家族代表、他的編輯人後代和古巴政府官員在瞭望山莊舉行儀式,正式簽署協議文件。時任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的卡斯楚,在事先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突然光臨現場。卡斯楚主席在他30分鐘即興演說中褒揚海明威,對其作品高度評價。

卡斯楚說:「我得在許多事上,對海明威表達我的感激之情。首先,像他這樣一位大作家,選擇住在我們國家裡,並在這裡寫出他的一些主要作品,我們感到很榮耀。我還非常感激他的是,因為我閱讀他的作品過程中享受到極大的快樂。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我從未讀到像《老人與海》這樣的作品。海明威作為一位知識份子、一位作家,他的最大優點之一是他表達獨白的方式。要是有人問我,我最喜歡他作品的什麼地方,我一定會說,他的獨白,差不多在他所有作品裡都能找到。不過最集中、最為出色的是《老人與海》裡有關主人公的小段敘述。他孤獨一人在海上,自言自語,沉思冥想,反省生命、夢想、奮鬥…苦苦努力到達終點,得到的不過是他捕捉到的大魚的一具屍體。」

「我們真的不能把他的作品稱為長篇小說或小說…我通過讀海明威學習歷史。」卡斯楚說,《永別了,武器》是歷史,《喪鐘為誰而鳴》是歷史。他從海明威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在古巴海域搜尋德國潛水艇,反映在《激流中的島嶼》的有關段落裡。「你們不要以為,試圖逮住潛水艇,不過是小說裡的事,任何熟知這位作家的心理、經歷和人生的人都知道,他寫的並非虛構之事。」

「我還有要感謝海明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喪鐘為誰而鳴》對我個人一生有重大影響。我把一種理想付之於實踐,而要面對我們國家非常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我們開始時,基本上是無規則的行動;我們沒有武器,沒有槍枝。推翻一個擁有七八萬人、且武器充足、裝備精良軍隊的政權,一個得到國際支持又似乎無形的政府,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難題。對於這個國家及其公民,所有法律和憲法道路,都已走不通,此時我們怎麼能就這樣目睹這種形勢?」

「我想起《喪鐘為誰而鳴》整個故事情節發展的起點。一隊尚未抵達前線的巡邏騎兵,逼近正在戰鬥的區域;一名持有機槍的士兵,從遠處注視著那隊騎兵。在我國歷史上,有過關於農民和剝奪了農民土地的地主之間抗爭的故事。一位記者講過,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一直記得,海明威對敵人陣線後面所發生的事情的描述。這是一本叫人醒悟的書,我從未忘記過那本書。」

「沒有歷史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卡斯楚繼續講下去,「沒有歷史,我們對人類責任如此有限,將一無所知。人類一直不斷地犯錯誤。幾天前,一位非常有名的美國製片人史蒂文‧史匹柏先生來此訪問。他在一個小小的節慶上,放映他的影片,其中一部影片《辛德勒名單》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這部影片在古巴眾所周知。看到歷史的豐碑被摧毀…巨大的雕像,阿富汗境內的大佛被毀滅…我質疑,人類真的已到達文明的程度了嗎?另一方面,談到每天發生的大規模破壞大自然的統計數字,你可以看到,人類正在毀壞他們的居住環境。加上大自然的美景和所有魚類,都已瀕臨滅絕的危險…你想一想,我們真的是文明人嗎?我也不明白,人類是否具備必須具有的能力,來逃過自己作的孽。」

「當你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時,你會更加欽佩像海明威這樣的人。不錯,他喜歡大規模狩獵。他的孫子肖恩‧海明威,送給我一本關於他在非洲大規模狩獵的書。我問他,環境保護主義者對此會有什麼說法?他說,是呀,環境保護是新時代的產物,我們不能重新規畫海明威,要符合新的時代。他當時就譴責迫害人們、戰爭大屠殺。那時候,還沒有意識到,要保護大自然,許許多多人在捕殺動物;那時候,沒有環境保護主義者。」

卡斯楚提醒大家,雖然他對海明威一直評價很高,但他們在個人層面上,互相並不十分瞭解。

「我和海明威見面的機會很少很少,」他作了解釋,「1959年我應邀參加海明威的金槍魚釣魚比賽,他也在場。三天後,我碰巧釣到一條極大的金槍魚,我獲得一等獎。人們可能會懷疑,是否有人替我把魚套在魚鉤上,但是沒有那回事…給我捧上獎盃的,正是海明威。」

當時海明威、卡斯楚,兩位蓄著大鬍子的男子漢,微笑相視,緊緊握手,留下一張古巴家喻戶曉的合影。

「此時此刻我多麼希望能與他再次交談呀,在我過去40年的人生裡,這樣的事發生了不止一次。你不要以為,人生在世時間有的是,人們永遠在那裡等你與他們交談。有好多次我想跟某人聊聊,但我卻得到他去世的消息…跟海明威也是這樣。在我辦公室裡,有一張海明威與一條碩大的金槍魚的照片,那條魚一定是《老人與海》裡所寫的金槍魚。」

「我給你們講述了我同海明威的個人關係,我對他的欣賞,對他的佩服。理所當然,他的話語會比我們任何人,長存於世很久很久。藝術作品可以存在數千年。」

「今天在這裡,許多人發言不乏溢美之詞,我們受之有愧。不過,我們為保存海明威的文件和今天作為博物館的房子,作了努力。」

卡斯楚指向他背後的山莊。「我想,假如我們沒有認識到保存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我們就成了野蠻人。我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到那一點;我們只是按文明人的樣子做事。」

最後卡斯楚說出他的奇異設想,要是海明威蒞臨現場,他會感到怎麼樣。「我想,他看到這個儀式,一定會興高采烈,也許他會把今天發生的事寫下來。我希望我們大家,能一起把今天的事寫下來,而他(海明威)自己也會寫下來。」


世界新聞網 July 09, 201

(返回)

 

 
 

唐孝先:《春江花月夜》诗与曲

12/29/2012

 

 

唐代詩人張若虛七言古詩《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開頭,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結尾,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用清麗之筆,再現江南春夜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遊子思歸之情。該詩意境空明,纏綿非惻,詞清語麗,韻調優美,寫景寫情交職成文,被前人譽為''孤篇蓋全唐'',聞一多稱之為''詩中之詩,頂峰上的頂峰。 ''詩人也因''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
古典琵琶大套文曲《夕陽簫鼓》,又名《潯陽月夜》、《潯陽琵琶》或《潯陽曲》,意境深遠,樂音悠長,明清時期就已流傳。 《夕陽簫鼓》曲名最早見於清代姚燮《今樂考證》,而曲譜最早見於鞠自林所傳《閒敘幽音》琵琶譜,以及一八一九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等。一般說法,此曲後來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我的看法是,一九二五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夕陽簫鼓》改為絲竹合奏,而唐代詩人白居易名篇《琵琶行》首二句即為'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索索。 ''後面又說:''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詩中三次提到潯陽(今江西九江境內長江段)。
因為《夕陽簫鼓》又名《潯陽月夜》、《潯陽琵琶》或《潯陽曲》,就根據成詩於潯陽畔的《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句,更名為《春江花月夜》,樂曲主奏樂器為琵琶、簫。
《春江花月夜》作為民族器樂曲,全曲分成十段:一,江樓鐘鼓;二,月上東山;三,風迴曲水;四,花影層疊;五,水雲深際;六,漁舟唱晚;七,洄瀾拍岸;八,橈鳴遠瀨;九,欸乃歸舟;十,尾聲。
後來中國中央廣播樂團指揮彭修文,對此曲進行細膩的藝術處理。他運用大樂隊擁有的豐富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使該曲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充滿內在的激情,從而名立中國傳統樂曲之首,二〇〇八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演奏了此曲。
《春江花月夜》既有中國民族樂器獨奏、不同配器組合的演奏,也有改編成鋼琴曲、西洋管弦樂曲等表現形式。
《春江花月夜》全詩朗頌,配上《春江花月夜》全曲伴奏,可謂珠聯璧合,天衣無縫,讓人欣賞原汁原味的詩和曲。
經孟慶華填詞、改編,由京劇名角于魁智(老生)、李勝素(青衣)對唱的京腔京調《春江花月夜》,別開生面,獨樹一幟,讓人耳目一新。

 

唐孝先:   梁漱溟與毛澤東較勁
June 24, 2009


拜讀五月二十九日《世界日報》「上下古今」版,見李健生先生大作《梁漱溟的身後事》,不由得使我想起梁漱溟與毛澤東「較勁」的往事,今特撰文記之,以嚮讀者。
梁漱溟先生是中國現代理學大師,廣西桂林人,生於一八九三年十月十八日,和毛澤東同庚,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逝世。在近百年的人生旅程中,他與國共兩黨領導人、軍政首長,以及名流學者等,多有交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梁漱溟還在重慶北碚主持「勉仁文學書院」。直到一九五○年一月中旬,才在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的一再邀請下,離開重慶,回到他的出生地北京。毛、周給予他很高的禮遇。
為了讓他更多瞭解農村新形勢,毛澤東建議梁漱溟到全國各地走走,後來梁漱溟又到南方解放區參觀。
 在與毛澤東的匯報談話中,梁漱溟提到四川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出乎他的意料。他還特別提到鄧小平在處理問題上的遠見與卓識。不久,梁漱溟被增選為全國政協委員。
 解放初期,梁漱溟與毛澤東的關係非同一般。幾乎每半年,毛澤東就要派車把梁漱溟接到中南海家中長談。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之間的友好關係,只維持到一九五三年九月,因兩人在公開場合「較勁」,而鬧得不歡而散。
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在全國政協第十九次常委擴大會議上,毛澤東不點名地批評了梁漱溟,他對梁過去的兩個方面很不滿意,一是堅持孔孟之道的儒家立場,二是對出兵朝鮮表示疑慮。由此給梁戴上三頂帽子:一是反對國家的總路線、二是幫助美國人、三是破壞工農聯盟。這些批評讓梁漱溟難以接受,於是向毛澤東反覆解釋,結果誤解卻越來越深。
九月十七日的會上,毛澤東嚴厲地指責梁漱溟,說了「你雖沒有以刀殺人,卻是以筆殺人的」、「人家說你是好人,我說你是偽君子」等等的話。
在十八日下午的會上,梁漱溟要求給自己充裕的時間把事情講清楚,但是卻遭到台下大多數人的反對,要轟他下台。在這種情勢下,梁漱溟把話頭指向毛澤東,說:「想看看毛主席有無雅量,能不能讓我把來龍去脈說清楚,能點點頭說我原來沒有惡意,事情誤會了,我要的就是毛主席的這個雅量。」
毛澤東說:「你要的這個雅量,我大概不會有!」梁漱溟接著說:「主席您有這個雅量,我就更加敬重您;若您真沒有這個雅量,我將失去對您的尊敬!」毛澤東說:「這點雅量還是有的,那就是你的政協委員還可以當下去!」梁漱溟則說:「這一點倒無關緊要!」
 毛澤東聽了十分生氣,大聲說:「無關緊要?如果你認為無關緊要,那就是另當回事了,……至於你的那些思想觀點,那肯定是不對頭的!」
最後梁漱溟被與會者轟下台。從此,梁、毛兩人再也沒有見過面,友誼就此中斷。關於這樁歷史公案,直到一九八六年,梁漱溟才訴諸媒體。
事後梁漱溟沒有受到任何處分,照常當政協委員、拿工資,照常收到邀請他出席重要會議和國事活動的通知,照樣隨政協考察團到各地考察,只是毛澤東再也沒有派車接他到中南海作客。
一九七四年「國慶」二十五周年招待會,有一批老幹部、老民主人士、老教授、老專家應邀出席了。招待會結束後,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領導小組給毛澤東、周恩來寫了一份簡報。毛澤東看了簡報和所附出席者名單,作了這樣的批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名單上的人參加招待會甚好,可惜沒有周揚、梁漱溟。」
可見,毛澤東沒有因為那場爭吵,而忘記梁漱溟這位特殊的老朋友。
梁漱溟在晚年時,就他「頂撞」毛澤東的事情,以平靜的心情表達了他的態度。他認為,不能單怪毛澤東,在當時那種氣氛下,可能雙方都說了些帶情緒化的話。對於自己,梁漱溟也作了反省,認為自己不應該那樣固執,畢竟毛澤東是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應該維護他的威信。

《世界日報》

《唐孝先》:    好吃的花色麵

May 15, 2011


四月二十八日上下古今版刊出杜浙泉先生的文章《窮人飯到富人食》,記述上海陽春麵今昔之不同。讀了該文,使我想起常為江浙一帶美食家們津津樂道的花色麵(亦稱蓋澆麵)。
 

江蘇無錫八大菜館之一的聚鑫園,座落在南長街,由店主王阿榮於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八月開辦。聚鑫園菜館早市以賣麵點為主,中午、晚上供應飯菜,鋪設酒席。我小時候常跟著大人去聚鑫園吃各種花色麵,其情境至今還記得。

每天早晨,王阿榮老闆身穿長衫,滿臉笑容站在門口的帳台外迎接客人;坐在曲尺型帳台裡的帳房先生,就是他那戴著深度近視的兒子「二度」。

舊時的跑堂是很不簡單的,不但要笑臉迎人,聲音響亮,主動招呼,禮貌接待,動作俐落,快步如飛,端麵碗功夫高超,還要記憶、心算能力非同一般。

顧客進了菜館,一落座,便有跑堂過來,邊用抹布擦一下本已乾淨的桌子,邊問:「請問,今呀要吃點啥咯?」。

如果單吃湯麵,不但有大眾化的陽春麵(也叫光麵,有時附送辣菜),更有澆頭品種繁多的花色麵,如:鱔絲麵、脆鱔麵、鱔糊麵、蟹粉麵、蝦仁麵、蝦腰麵、蝦蟹麵、三鮮麵、爆魚麵、燻魚麵、排骨麵、大排麵、大肉(燜肉)麵、糖醋排骨麵、雪菜肉絲麵等。

顧客點了麵,跑堂會稍許停頓,等待客人吩咐做法:立直(硬麵)、爛麵、寬湯、緊湯、拌麵、重香(多加蔥、蒜)、免香(不加蔥、蒜)、紅油(用辣油)、重油、清淡點、重麵輕澆、重澆輕麵等。緊接著他便向廚房亮起嗓子,拉起調子,高喊顧客點的麵和做法。
 

麵湯一般是用豬骨頭、雞加上蔥、生薑、料酒、鹽等熬煮而成。據說,有的麵湯是用黃鱔骨、青魚鱗、河蝦殼,再加上多味去腥方中藥熬煮出來的。
一碗湯麵由跑堂送到桌上,仔細端詳,淡醬色的麵湯清澈見底,那細細的麵條被撩得緊緊的,整齊地盤放碗中,就像是剛梳好的仕女髮髻。再慢慢品嚐一口麵湯,湯清味鮮,口感極佳,油膩適中,怎一個「鮮」了得。

顧客吃完麵點,起身跨出店堂,在路過店門口的帳台時,跑堂即向帳房高聲清晰地報出顧客所吃的全部食品品種、數量和應付的帳目,「二度」撥動著算盤珠,復核跑堂報的帳,接著收錢結帳。

此時在一旁的王老闆,會雙手一拱,說聲「謝謝光臨」,再上前幾步,送顧客步出店門

《世界日報》

 

《唐孝先》:   也談駱駝擔餛飩

December 28, 2010

 
 

不久前在「上下古今」版讀到黃至誠先生《憶江南好吃的駱駝擔、醬腐花》一文,使我不禁想起兒時在家鄉江蘇無錫見過的駱駝擔餛飩。

清名橋上塘界涇橋堍,曾經有駱駝擔餛飩賣,現在已不再看到了。在我的記憶中,駱駝擔是設計合理、製作精巧、輕便實用的竹器工藝品;駱駝擔上賣的餛飩,鮮美可口,經濟實惠,可作下午的點心,亦可作價廉物美的消夜。匆匆趕路的行人,吃上一碗便可充饑。

駱駝擔有四條腿,形象確實像一匹站立的駱駝。它的前部,像駱駝的頭,放一口有木蓋的鐵鍋,鐵鍋下是燒木柴的灶,就像駱駝肥碩的頸項。

左前竹腿上綁著一段開了一條口子的空竹筍,業主間歇用木棒敲打竹筒,發出咯咯的聲音。業主扛著駱駝擔行走時敲竹筒,鳴「竹」開道,請行人讓路;停下擔子做生意時敲竹筒,引起人們注意。駱駝擔的中間橋梁,像駱駝的背部,是一層架子。架子上放著瓶瓶罐罐,裡面盛著醬油、豬油、辣油、辣糊、細鹽、蔥花、大蒜葉、生薑絲、榨菜末、豆腐乾絲、蛋皮絲、胡椒粉、味精等佐料,還有倒扣疊起的青邊碗,調羹等,外面用一塊紗布遮著,以擋灰塵。架子下方,是業主用右肩挑起整個駱駝擔的,略微彎曲的固定扁擔。

駱駝擔的後部,就像駱駝的臀部,有幾層小抽屜,最上面放一塊砧板。第一層抽屜放盛在大盤子裡的肉末,第二、三層抽屜裡放餛飩皮,第四層抽屜放包好的餛飩。餛飩皮、生餛飩放在抽屜裡,一則可以防乾裂,二則可以避免塵土污染。抽屜下面四分之一個圓形的竹架上,放著木柴。

業主下午三、四點鐘肩扛駱駝擔走到營業地點,放下擔子,先把前面鐵鍋裡加滿水,再在下面灶膛裡點燃木柴。在等待水燒開的這段時間裡,他開始包小餛飩,包好一部分放在砧板上,等有顧客來,就點好餛飩數目下鍋,同時按顧客的口味偏好,在碗裡放下湯料。

客人吃完付錢就走了,業主繼續包一些餛飩備用,一直營業到近半夜,業主熄掉柴火,倒掉鐵鍋裡下餛飩的湯水,扛起輕裝的餛飩擔回家休息

《世界日報》

《唐孝先》:   話說無錫排骨

November 06, 2010

 
 

無錫排骨,即江蘇無錫的特產醬排骨,用豬肋排加調味料煨煮製成,香酥可口,滋味鮮美,已是中餐江浙菜系中一道眾所周知的名菜。

說起無錫排骨的起源,首推開設於清光緒初年,座落在南長街的莫興盛飯店。店主莫佩齋請了馬發大、惠禮桂兩位廚師主理。馬、惠兩人廚藝高超,該店特創招牌菜醬炙肉,亦叫醬肉,作料考究、緊湯燒製,一經品嚐,膾炙人口,城裡城外的食客都喜歡到莫興盛吃醬炙肉。

當時無錫傳統豬肉菜餚只有醬汁肉、紅燜肉、糟扣肉、粉蒸肉、餚肉之類,加上醬炙肉。這些熟肉食品不能摻有骨頭,而飯店買進的豬肉都是整貨,剩下的背脊骨、胸肋骨等如何充分利用,是個問題。莫佩齋與馬發大、惠禮桂研究新的燒法,把這些連肉的骨頭放入調味品單獨加工,煮燜變酥,供顧客下酒。顧客品嚐,覺得美味可口,宣揚開來,就有了「肉骨頭」這一菜名。以後「肉骨頭」成了無錫醬炙肋排、背脊骨、胸肋骨等的通俗統稱。

後來莫興盛飯店停業,馬發大、惠禮桂都進了別家菜館。

清名橋上塘今南長街五百九十三號處,有家魏祥泰肉店,業主魏子炳,名家駒,號子炳,是唐代名臣魏徵四十二世孫。魏子炳與馬發大是好朋友,他重金聘請馬發大、惠禮桂一同移師魏祥泰。

馬發大用魏祥泰落市生豬肉,燒成熟肉出售,這種熟肉即醬炙肉。南門店民早聞馬發大燒肉的名望,而每天熟肉上市,馬發大又親自站在墩頭旁,接待顧客,介紹品味,這樣下來魏祥泰的熟肉有了口碑。

在醬肉外,馬發大又增添醬炙排骨,或稱醬排骨。他改進莫興盛的製作方法,增加工序。隔夜先將所有貨精心挑選,去肥存精,用鹽、硝醃製一宵,醃時有專人穿了草鞋入醃肉缸踩踏,使鹽、硝壓入肉內。

次日入鍋前,先用竹子墊在鍋底,防止燒焦。採用上好母油,即從豆瓣醬提取的第一批醬油,加入冰糖屑,將排骨拌勻入鍋,適量加料酒、水及香料。香料包括丁香、桂皮、大茴香等,搗碎裝在紗布袋裡入鍋。鍋頂覆竹製籠圈,再加蓋木鍋蓋,用文火、武火交替燒炙,停火後再稍燜一下才起鍋。這時排骨燒得骨酥而不脫肉,內熟而油汁不膩。

這樣的「肉骨頭」因稍醃製,患病初癒者能佐膳開胃,增加營養,增強食慾。

為了應付日益繁忙的生意,魏祥泰增雇了蔡杏根和魏子炳的堂弟魏良卿入廚,作為馬發大的幫手。

清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絲繭商王仲彥出資,在三茂弄隔壁今南長街一百六十三號處開了一家王裕興肉店。王仲彥見魏祥泰的熟肉生意很能賺錢,便暗暗託人以重金聘雇蔡杏根到王裕興肉店掌勺,燒煮熟肉、排骨。

蔡杏根在魏祥泰肉店雖是馬發大的下手,但他耳濡目染,明白用料分量和製作過程,到王裕興後如法炮製,一顯身手。蔡杏根在燒煮上又作了一番改進,按每鍋點完兩支香時間出鍋,火功恰到好處。

王裕興肉店為了廣開銷路,跟魏祥泰競爭,就與停靠在三茂弄碼頭的蘇州夜航班船主袁培坤接洽,用回扣方式請他代銷。

將醬肉或排骨按分量裝入硬紙盒,紙盒內墊隔油臘紙,外貼彩印商標,盒子四周打幾個小圓孔透氣,逐盒用細麻線紮好。蘇錫班船下午到無錫,停一夜,第二天開回蘇州,時間上極為方便。這樣無錫特產肉骨頭,又找到了蘇州的市場,並開創了熟食品銷往外地的先例。

無錫本地士紳薛南溟、楊翰西等,常派人前往王裕興訂貨,作為席上侑飲佐餐的佳肴。客居上海的實業界巨子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每次回錫,必派人隔夜到該店大量訂購,用以自食、宴客或饋贈親友。

清末民初,無錫許多熟肉店都賣本店燒製的醬炙肉,有南門「緊湯」和北門「寬湯」兩派。南派用籠圈鍋墊,緊湯燒煮,魏祥泰、王裕興兩家店可謂南派代表。北派用木接口,即在肉鍋上直接加蓋木鍋蓋,寬湯燒製,俗稱「汆湯熟肉」,須用菱粉收湯。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無錫城中三鳳橋慎餘肉莊添設熟肉部,老闆王雲清又把蔡店杏根重金聘去,王裕興就把魏良卿聘入。

南派名師蔡杏根到慎餘肉莊後,與本店北派師傅王榮根、王阿林通力合作,兼收南北兩派製作之長,進而獨樹一格,漸漸聞名中外,遠銷港澳。

無錫排骨汁濃味鮮,肉質酥爛脫骨,香氣濃郁,口味鹹中帶甜,很配上海人的胃口。有一次榮德生大手筆,買了七百五十公斤無錫肉骨頭運去上海送禮

《世界日報》

《唐孝先》:  祖父與在理教

September 12, 2010

 
 

「在理教」是一種複合型民間宗教,創立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丁福保在其《佛學大辭典》中概括說:「在理者,言在儒釋道三教之理中,奉佛教之法,修道教之行,習儒教之禮也。」

在理教創始人羊宰(一六二一年~一七五三年),原姓楊,名澤,字廷賢,譜名宰,道號來如,山東即墨縣人,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二年)癸未科進士。明亡後,從嶗山程陽旺學道,後傳道於山東、河北一帶,具有反清復明思想。

為遁避清廷加封派任,乃改姓羊,信徒尊為「羊祖」。

羊宰創立的在理教,以佛教中的觀音菩薩為最高神靈,以道教內丹為修持功夫,以儒家五倫八德為教義核心,通過「正心修身」內聖之道,達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堯舜境界。

為實行教義,羊宰定下八大戒律:不吸菸、不飲酒、不燒草香、不焚紙帛、不拜偶像、不吹打念唱、不書寫符咒、不養雞貓犬等。其中以不吸菸、不飲酒為兩項最主要的戒律。

早期在理教有明確反清復明理念,但隨著清朝政權日益鞏固,這種政治意識由淡化直至消失。到乾隆年間,在理教從秘密活動走向公開傳教,也逐漸變成戒食菸酒、興辦公益的慈善團體。

進入道光朝以後,鴉片流毒全中國。在理教不失時機,將戒菸戒酒,特別是嚴禁鴉片等一切毒品,作為首要教務宣導,製作戒菸藥物後並發放,還配備醫生施治。

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年),在理教被清廷認可,迅速發展成為盛行全國的民間宗教,信徒甚多。維新志士譚嗣同,也於戊戍變法前在天津加入在理教,以探索其盛傳之奧秘。

在理教是清末傳到江蘇無錫的,在南長地區建有三所在理教會堂,簡稱在理堂,各有堂名。「普善堂」建於清末,在跨塘橋下塘利民二弄(曾名為理堂弄)內,有屋三間。「清靜堂」建於民國九年(一九二○年)左右,在界涇橋弄內。「聚善堂」建於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前後,在今水溝頭十六號,有屋五間。

我祖父唐文煥,年輕時吸菸喝酒,到了中年健康情況有虞,五十歲後罹患肺氣腫,必須戒掉菸酒,才能避免惡化。經人勸說,他在清靜堂加入在理教。

在入教儀式上,祖父跟著「引保」(介紹人)發下宏誓大願,從此戒絕菸酒。

「領眾」(傳道師)還對祖父諄諄告誡:「此戒律重如泰山,倘有違犯將終生顛倒,永無順遂之日。」

祖父在宗教的精神力量支撐下,至老未再碰菸酒,身體狀況也有好轉。

他去世後,每逢祭祀,他的座位前桌上放一套茶碗,內泡清茶。大人總要告訴我們小孫輩:「爺爺是『在理』的。」以解釋為什麼其他先輩座位前桌上都放著酒杯。

從此,祖父「在理」(意即加入在理教),在唐家已成為戒菸戒酒的表率。事實證明,從我父親輩起的幾代小輩中,無人有菸酒嗜好。

《世界日報》

 

《唐孝先》:    胡汀鷺畫四季圖當作賀禮

September 06, 2010

 
 

曾經享譽江南的國畫家胡汀鷺(一八八四年~一九四三年),名振,字瘖蟬、瘖公,江蘇無錫南門薛家弄人。

他自小好讀詩文,喜愛書畫,幼時即從朱遜甫學畫花卉翎毛。然朱師早逝,遂自學。初作花鳥,後兼工山水人物,晚年以指墨畫著稱。

胡汀鷺「畫」學張子祥、任伯年、徐渭、陳淳、沈周、唐寅、馬遠、夏圭等,「書」學蘇東坡、翁方綱、吳漁山等。

他的繪畫機趣天然,情意入化;書法筆法精到,剛勁飄逸。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徐悲鴻赴法、德、比、義、英、蘇六國舉辦中國近代繪畫作品展,胡汀鷺取《墨竹》、《紫薇小鳥》兩件參展。

他的傳世之作還有《梁溪八景》、《仿唐六如青綠山水》、《鳳仙和鳥圖》、《聽蟬圖》等,另有《胡汀鷺畫集》、《胡汀鷺題畫詩詞集》等行世。

胡汀鷺先生與我們家,可說是鄉誼隆重,世交多年。我父親唐志軒從小愛好畫畫,繡像小說裡的人物圖像,他臨摹得維妙維肖。

父親讀無錫國專時,國學基礎日益深厚,作詩寫字初見功底,家裡大人有意讓他拜胡汀鷺先生為師學畫。胡見我父親秉性忠厚,也有意收之為弟子。無奈當時父親患有砂眼眼疾,學畫之事只得暫作罷。

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父親與母親糜雅珍結婚時,胡汀鷺特地畫了春、夏、秋、冬四幅彩色花鳥圖,裝在四個玻璃鏡框裡送來當作賀禮。

春季畫的是桃花盛開,兩個黃鸝停在樹枝上鳴唱;夏季畫的是池塘荷花,一雙鴛鴦在荷葉旁戲水;秋季畫的是金桂飄香,一對畫眉相對而視;冬季畫的是臘梅綻放,兩隻白頭翁偎依在一起。

這四幅寫意畫中,花卉秀麗雅逸,生動勃勃;鳥類則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作品以物趣與情趣相融合,實為同類畫作中之佳品。

四季花鳥圖一直掛在家裡書房北牆上。一九六六年夏文革開始,紅衛兵視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為「四舊」而破之。他們來抄家,把四幅畫從牆上取下拿走,至今不知去向。

 

《唐孝先》:   古老美容術絞面

August 06, 2010

 
 

「絞面」,又稱「絞臉」,是一種古老的美容術。兩手拽著一根棉線,圈成三角形,貼在臉上轉動,臉上的汗毛被絞動的棉線連根拔除,面容變得潔淨,皮膚變得光滑柔嫩,這就是絞面。絞面不但能去汗毛,對臉部肌膚還有按摩作用,並能促進血液循環。

中國舊時習俗,姑娘在臨近婚期時要首次絞面,又叫「開面」,讓新娘臉部光潔美麗,使新郎一見鍾情,這也是一種傳統儀式。我小時候聽大人說,細看一位姑娘臉上的汗毛,便可以判斷她還待字閨中或已嫁作人婦。

我母親糜雅珍出嫁前夕,有一位絞面婆婆給她第一次絞面。她嫁到唐家後,每隔一段時間,這位精通絞面技藝的絞面婆婆總要上門來給母親絞面。

絞面時母親坐在一張有一個抽屜的紅木矮方凳上,頸子裡圍著平時梳頭時圍的小披肩,頭髮往後紮住。絞面婆婆坐在骨牌凳上,靠近母親,身子比母親高半截。她從手中包內取出一根縫棉被用的棉線,約兩尺長,用牙齒咬住棉線一端,左手拉住線的另一端,右手在線的中段向內繞轉,挽成一個活套,再以右手拇指和食指將線環撐開成三角形。

三角形棉線的左下角,貼住母親臉部。絞面婆婆左手拉動線,右手拇指、食指協調收緊、放鬆,棉線不斷轉動。

絞面婆婆手法嫻熟,咬著線的口與左手配合右手兩指一開一合,滾動的棉線產生剪、絞、夾的作用,把汗毛飛速地從臉上拽下來。絞面婆婆還不時給母親臉上撲上一些白色的粉。

每次絞面結束,母親面容乾淨亮白不少。我記得,她年輕時絞面後,雙頰緋紅,中年以後就是容光煥發了。

如今中國國內五花八門的化學物質美容品充塞市場,原生態的絞面美容術已近消失。

而我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座商城裡,看到墨西哥女人用與中國人一模一樣的絞面術,為美國婦女服務。她們懂得,消除臉上汗毛,經常用剃刀剃,毛孔會變大,汗毛會變硬、變粗,更加濃密;過多使用化妝品,又會傷害皮膚。

所以對於臉上、尤其唇上汗毛較濃的女性來說,絞面仍是她們的最佳選擇。

《世界日報》
 

唐孝先:   探究中華粥會之由來

August 08, 2009

 
 

五千年前的黃帝軒轅氏,公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古今韻會舉要》引《說文解文》稱:「黃帝初教作糜。」另有《藝文類聚》引《周書》說:「黃帝始烹穀為粥。」由此可見,黃帝還是中國粥文化的鼻祖,後世以「粥祖」尊稱之。

宋朝陸游喜將粥食入詩,有名句「有粥致神仙」,號召以粥會友,故素有「粥神」、「粥仙」之美譽。陸游清心寡欲,雖歷經憂患,仍「已迫九齡身愈健,熟視萬卷眼猶明」。

陸游養生,據考據,有八法,即動腦、書法、灑掃、登山、散步、按摩、茶棋、吃粥。關於最後一法,他的《食粥詩》中有詩句曰:「世上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可知他對吃粥是樂此不疲的,同時見證他的養生哲學與粥食分不開。

千百年來,還有許多歷史名人喜愛吃粥。周太師尚父以粥袪寒,梁武帝蕭衍長年茹素粥,唐朝顏真卿乞粥於長安,宋朝蘇東坡熱粥詩更識人間真味,林洪養生隨筆收食花粥,范仲淹清寒時用粥果腹,清朝康熙皇帝主張清粥淡茶粗食養生,等等。

 一九二四年,民國人物丁福保(仲祜)邀約友人吳稚暉、朱燮鈞等,在上海發起粥集文會,每星期五在丁家夜粥相聚,這就是國史館編印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民十三年元月十三日條載「自此成為文化人士之雅集」,此亦近代粥集之開端。

一九三○年春,同好又接受朱燮鈞提議,正式以「上海粥會」之名稱對外,四月十九日則被訂為粥會會慶日,那時的會員還有:張絅伯、諸葛韻笙、張翼成、鄭家相、楊成麒、戴葆庭、王蔭嘉、張秀量、陳亮聲、羅伯昭、馬定祥等。

一九五五年七月,吳稚暉門生狄膺(君武)為緬懷「丁吳高風」,在台灣台北的靜心樂園「蘇松太」同鄉每月杪之星期五定期聚會上,偶爾試行啜粥,附庸風雅一番。

一九五八年冬至,經吳稚暉故舊沈映冬的建議,正式倡復「台北粥會」。台灣初有的以粥會友、以文會友的粥集雛型,幾度遞嬗成「中華粥會」,迄今「台北市中華粥會」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

粥集在台灣五十多年,愛粥嗜文者聞風而來,其中不乏時賢碩彥,如:于右任、莫德惠、賈景德、許世英、田炯錦、何應欽、孫科、錢大鈞、溥心畬、楊英風、黃景南、李普同、郎靜山、黃君璧等等。

 

續昨日 據我的瞭解,台灣除台北中華粥會外,還有金門粥會、馬祖粥會。美國有洛杉磯粥會、金山粥會。另外,烏拉圭有孟都粥會、菲律賓有馬尼拉粥會、中國泉州有鯉城粥會。

據知,粥會還將擴及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溫哥華、紐西蘭基督城等。至於中國大陸北京、上海、重慶、西安、武進、無錫、南京等地,則已陸續成立或正在籌備成立粥會中。

二○○六年九月二十一日,梁溪粥會在丁福保、吳稚暉、沈映冬三位的故鄉江蘇無錫成立,此日台北中華粥會一行二十五人,在理事長陸炳文率領下,與無錫梁溪粥會合辦聯誼活動。

梁溪粥會會長、太湖文化研究會會長浦學坤先生,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陸炳文先生也代表台北中華粥會,對梁溪粥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

曩昔吳稚暉先生以「閑話家常、笑談古今」八字作為粥會旨趣;現在浦學坤先生又提出「不論是非、不談政治」八字箴言為補充,以期早日達到「四海之內皆粥友」的極終目標。

《世界日報》

《唐孝先》:   在華宮大戲院看灘簧

January 10, 2011

 

拜讀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上下古今版的吳崇蘭女士《攤簧》一文,使我回憶起小時候在老家江蘇無錫華宮大戲院看灘簧的情形。經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攤簧」應寫作「灘簧」。

華宮大戲院創建於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離我們家很近。我家廚娘桂仙娘是位灘簧迷,我在上學讀書前,常常跟著桂仙娘婆婆去華宮大戲院看下午的灘簧日場戲。

那時無錫灘簧演員的服裝、造型,酷似京劇,化妝也像京劇一樣濃墨重彩,有各種臉譜。常演的劇目有全本《白蛇傳》、《雙珠鳳》、《玉蜻蜓》、《珍珠塔》等。因為是連台本戲,每天日場戲結束前,會在舞台右側掛上一大塊白底看板,上用毛筆蘸著黑、紅、藍墨水,寫著明天日戲、夜戲節目和主要演員姓名,戲院外同時掛出同樣內容的看板。

灘簧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所使用樂器以江南絲竹為主,主奏是二胡、板鼓,還有三弦、琵琶等。演員都講無錫方言,比較「吳儂軟語」蘇州話,在「軟、甜、綿」外,少了一個「嗲」,但透著一股硬朗。演員念道白時,就像說「錫普」(無錫話發音的書面語言)。演小姐、使女的青年女演員講的無錫話,既「軟、甜、綿」,還有「柔、媚」的特色。她們軟儒清麗的嗓音,和著委婉的絲竹,唱著動人的故事,纏綿的江南韻味就沁人心脾了。

當時的伴奏樂隊在舞台左角,樂隊人員有五、六位,全是男性,春、秋、冬季穿長衫,夏天穿對襟中式大豆衫。司鼓指揮文場(絲竹樂器)、武場(鑼、鈸等打擊樂器),主胡烘托唱腔。演出開始時樂隊要敲一陣開場鑼鼓,演出結束時又要吹一陣散場嗩吶。

觀眾席中間的座位,用橫木條、鐵架做成,有靠背,朝向舞台。左右兩側的座位,全是用木板釘在級級升高的木架上,就像早年簡陋體育館內的座位。左右兩側的座位是相對而視的,觀眾坐在上面要側著身子看舞台上的演出,觀眾席後部上方有樓座。

美中不足的是戲院內秩序很差,觀眾隨便說話、談論劇情、訓斥小孩等簡直不停;開演後還有泡茶的,賣瓜子、長生果、水果、香菸的,有從這條走道往那條走道擲擰乾的熱毛巾的……。而且地上很髒,到處有瓜子殼、花生殼、香菸屁股、火柴梗、甘蔗渣、香蕉皮、橘子皮等,還有隨地吐的老濃痰,見了叫人噁心。更有甚者,小孩蹲下來隨地小便,尿液順著前低後高的地面,從後面淌到前面,觀眾鞋子踩到尿液是司空見慣的。

每場演出結束前十五分鐘,戲院外沒錢買票又等著想看戲的人,可以進去看「放趟戲」。軍警隨時可以免票入場,坐在後排看戲;他們同時對戲院治安,也起了震懾作用。

五○年代初,文化部門舉辦「蘇南地方戲曲集訓班」等,提高藝人的文化水平和表演藝術水準,整理無錫灘簧,改為錫劇,無錫的地方劇種被賦予新的生命。

華宮大戲院早已不復存在。說也奇怪,現在我每當坐在國外富麗堂皇的劇院裡,或欣賞歌劇,或觀看芭蕾舞,或聆聽交響樂,腦海裡總會浮現在華宮大戲院裡見到的一幕又一幕。

《世界日報》

《唐孝先》:  道教音樂 獨具神韻

April 14, 2011

 

中國道教音樂是道士在齋、醮等宗教儀式上使用的音樂,迄今約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道家樂曲主要是唱誦與器樂相結合的樂曲,也有單純的器樂曲,如曲牌等。

道教音樂古樸典雅,雍容莊穆,聽起來有超脫俗情、遨遊太虛之感。它集古代文人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之大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我小時候最初接觸的音樂,就是道教音樂。我一生愛好國樂,原因應是道教音樂已在我心靈裡先入為主了。

江蘇無錫南門外張元庵有丹溪道院(東房)和樓真道院(西房),離我家不遠。家裡做法事,總請張元庵東房或西房的道士來做。

香火人先來在大廳裡布置,中間屏門上掛上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等神像,前置供桌,上旅香爐、燭台,旁邊幾張八仙桌,圍上台圍。在每張八仙桌的兩隻台腳上,各綁上一根長竹竿,再用一根短竹竿橫結在兩根長竹竿的頂端,掛上繡花的簾子。

八仙桌旁有由竹子或木頭架支撐的鼓、板鼓、堂鼓,還有掛在鐵製鑼架上的幾面大小不同的銅鑼。

桌面上放著木魚、拆板、鈸、小鑼、鈴、鐺、釵、鐃、雲鑼等打擊樂器;笛、簫、笙、嗩吶、海螺等吹奏樂器;琵琶、三絃、阮等彈撥樂器;二胡、中胡、板胡、椰胡等拉絃樂器,林林總總,就像一支國樂隊的樂器。

道樂曲目包括曲牌、步虛、頌、贊、偈等,曲式分類上有上下句式、起承轉合式、回旋曲式、複雜曲式等,還體現宮、角、徵、羽等各種中國調性。

常用的道教樂曲有《迎仙客》、《玉芙蓉》、《步虛》、《三上香》等,還有《柳咬金》、《小拜門》、《朝天子》等曲牌。其中《步虛》又稱《步虛韻》、《步虛聲》或《步虛聲韻》,出自《爭壇科儀》,是道教唱曲最早的一種體裁,詞為五字句:「太極分高原,輕清上屬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

我的叔祖母祝氏去世後,道士來做法事,有一節是到離唐家的一華里之遙的競家去行香,我也在這一步行行列裡。

我記得,他們讓我雙手捧一柄木質如意狀香斗,如意頭裡插著一支點燃的香。因我是小孩,怕出意外,有一位穿便服的香火人隨侍一旁。

老法師頭戴道冠,身穿道袍,左手執朝板,右手拿搖鈴,走在最前面,我排在第二個。後面的七、八位道士排成一排,均頭戴道冠、身穿道袍,手持各種樂器,一面走、一面演奏美妙的音樂。當時我很開心,有「耳聽仙樂,眼觀上界」的感覺。

行香一行到了祝家,先在天前、再到灶間上香,朝拜、誦經。結束後仍排成原來的隊伍,一面奏樂,一面步行回唐家。

無錫道教界樂壇高手有「瞎子阿炳」華彥鈞、「南鼓王」朱勤普、「十勿拆」的領頭人闞獻之、「道教音樂傳承人」尤武忠等。二○○八年二月,無錫道教音樂入圍「國家級非物質類文化遺產」名錄。二○○九年六月,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公布,尤忠武名列其中。

今天,南水仙廟裡的水仙道院,修建了道教音樂廳,人們有幸可去那裡欣賞獨具神韻的道教音樂了。


《世界日報》

《唐孝先》:  吳稚暉寫堂匾

July 05, 2010

 

 
 

中國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名敬恆,是聞名海內外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他出生於江蘇武進,成長在江蘇無錫,一生情繫無錫的湖光山色與親朋好友。 抗戰勝利前夕,我的叔祖父唐文銘,在無錫跨塘橋上塘(今南長街二○○號)一處,買下一幢三開間門面、三造進深的中式宅第。

宅第在重新裝修、油漆時,大廳上需要一塊堂匾。我們唐家世代崇尚節儉,就以「尚儉」二字為堂名。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春,時年八十二歲高齡的吳稚暉老先生,在南京收到叔祖父信函,敬請他前來無錫題寫尚儉堂匾。

吳老先生與唐家關係匪淺,雖公務繁忙,但還是很快覆函欣然答應,並告知火車到無錫的日期、時間。

那天一早,叔祖父著人在大廳中間,把兩張紅木八仙桌排併在一起,上放硯台、墨、筆架、印泥盒等,還有宣紙。

臨近中午時分,吳稚暉先生和一位隨從,到達無錫火車站。出站後,隨從在附近的泰山飯店借打電話到唐家,並關照開始磨墨。

接著,吳老先生和隨從各乘一輛黃包車,直奔南門外棉花巷三十六號(今南長街二○○號)。

叔祖父、父親等人,早已在大門外恭候。吳稚暉身穿長袍,隨從穿中山裝,肩上搭著青布筆袋,內放大小毛筆和印章。

進了大廳,吳老先生略坐片刻,呷了幾口備在一旁的清茶,隨即在筆袋中取出幾支自己用慣的毛筆,擱在筆架上。他凝視舖開的宣紙一、兩分鐘,即拿起斗筆,飽蘸墨汁,全神貫注,運氣到手腕,再到手指,直達筆端,用正楷寫下斗大的尚、儉、堂,於是尚儉堂三個蒼勁大字,便躍然於紙上。

寫完尚儉堂三字,他擱下斗筆,略事休息。接著吳老先生用大字筆寫落款「吳敬恆書」,再親自蓋上兩枚朱色印章。堂匾寫完,聚鑫園菜館的美味佳肴很快送到唐家。叔祖父溫了一壺紹興黃酒,與吳老先生把酒暢談,共進午餐。

下午,吳稚暉和隨從又乘黃包車去泰山飯店,當夜他們在此下榻。翌日清晨,兩人乘早車返回南京。

尚儉堂匾額不久就製作成功,為白底黑字。白底,用數層白漆漆成;黑字,用亮晶晶的無煙煤細屑,拌在黑漆裡塗上,字形飽滿厚實。

吳稚暉雖以篆字見長,其實楷書也寫得極好。就尚儉堂三字而論,圓渾凝重,筆力雄健。儉字的單人旁一豎,堂字的底下一橫,絕對豎直橫平,我童年時天天看到,印象深刻,故而終生難忘。

解放初,區政府曾借我家辦幹部招待所。「抗美援朝」運動中,志願軍的一支防疫大隊駐紮過我們家。可能他們中無人知道吳敬恆是何許人物,這塊堂匾才得以保存下來。

一九五二年十月,與我家相鄰的私立明德小學,改為公立南長街小學。隨後政府向我家買下宅第的大部分,擴大南長街小學校址,尚儉堂堂匾遂從大廳上取下,仍歸唐家。

文革前,我還在老宅後門旁柴間屋裡看到這塊匾。它翻過來,字朝下,架在兩隻竹馬上,上面放著木柴「隱藏」著。文革期間,叔祖父母被迫搬出老宅,住在一處斗室內,吳稚暉耄耋之年書寫的堂匾,從此下落不明。

《世界日報》

 
唐孝先: 溯源亚利桑那
6/23/2013 10:19:22 AM
凤凰城 唐孝先

  亚利桑那是美国第四十八个州,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正式归属联邦。
早在独立宣言发表前两百三十六年,一支西班牙军队首次横穿亚利桑那,掠夺了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边境地区印第安人村落,从此开始西班牙对北美西南部的统治。以后的三个世纪,亚利桑那一直是西班牙的一部份,直到一八二一年,墨西哥从西班牙国王手裡夺回自由,亚利桑那才摆脱西班牙的统治,成为墨西哥的领土。
不久美墨战争爆发。战争结束时,现在亚利桑那的大部份地区割让给美国。一八五四年,美国向墨西哥买了亚利桑那南部一片狭长地带,完成美国在北美大陆的版图。
美丽的亚利桑那位于落矶山脉的西坡,面积为113,596平方英里。它的南北之间最长距离为392英里,东西横跨最远为338英里。该州北与犹他州相邻,东与新墨西哥州接壤,南边是墨西哥,西陲邻州加利福尼亚,西北角上是内华达州。
对于亚利桑那(Arizona)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出自西班牙文,意为''Arid zone''(不毛地区);有人说从Arizonac而来,出自两个印第安字,意为''小泉之地''。
亚利桑那以地貌多样而闻名,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地区。南部和西部是盆地和山脉低地;山区像一条对角线,由东南延伸至西北;高原地区在东北部。盆地和山脉低地,约佔亚利桑那地表的三分之一,最低处为海平面下100英尺,最高处达6,000英尺。山区平均高度为5,000英尺,以格兰姆山(Mt. Graham)为最高,它的高度是海拔10,000英尺,从山脚平地算起高达7,000英尺。圣凯塔利纳斯(Santa Catalinas)的雷蒙山(Mt. Lemmon)和圣里达斯(Santa Ritas)的莱生山(Mt. Wrightson),高度均超过海拔9,000英尺。高原地区是高而平的台地,许多台地高达5,000英尺。高原地区最高处,是12,670英尺高的火山峰汉姆弗雷峰(Humphrey's Peak)。
科罗拉多河的大峡谷,是该地区举世闻名的风景区。它源起犹他州边境,绵延280英里,西端尽头在大洗峭壁(Grand Wash Cliffs)。大峡谷有好几段宽至12英里,深达一英里。
据考古学家推测,一万五千年前,亚利桑那这块土地上就有人居住了。最早的居民是从亚洲来的流浪民族,以狩猎为生。他们越过白令海峡"大陆架",到达北美洲,为寻找舒适温和的气候而逐渐南下,来到亚利桑那。在纳科(Naco)附近曾发现一头象的骸骨,上面插着八个矛头。在圣克鲁斯(Santa Cruz)山谷,一个化石流的水洞裡,发现几头大野兽的骨骼、矛头和石刀石斧。这些都可以证明。
图桑(Tucson)以西约110英里处的帕帕戈(Papago)保留地的凡他纳(Ventana)洞穴,向人们揭示在该地区生活过的初民的遗迹。一九四一年,亚利桑那大学原系主任霍利(Emil W. Haury)博士,开始对该洞穴进行科学研究。凡他纳洞穴地势较高且乾燥,曾作为古代人的栖息处。洞穴内有一眼泉,泉水源源不断;还留存一大堆残骸和杂物碎片,足有十五英尺厚。科学家们对几个世纪积累起来的废物仔细研究,发现不少对考古有价值的东西。在那裡,还发现好多墓葬、石器、篮子、织物、植物、毛皮、羽毛、陶器和饰物。
大野兽如象等,因狩猎者不断杀戮而减少,甚至灭绝。人们就转向以採集食物为生。考古学家在可却斯县(Cochise)县发现可却斯人遗迹,估计他们生活在那裡有八千多年。约在纪元前两千年,可却斯人就会种植穀类。
到纪元初年,亚利桑那的居民以农耕为生了。那时的亚利桑那人,按照居住地域和文化,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人。居住在沙漠裡的人发展了赫赫卡姆(Hohokam)文化,居住在山裡的人发展了穆古龙(Mogollon)文化,居住在高原的人发展了亚纳沙齐(Anasazi)文化。这三种文化类型的人,都面临缺水的困难,他们也感到获得食物和生产食物十分必要。
居住在沙漠裡的赫赫卡姆人开渠引水,灌溉农田,收成可观。到纪元一四〇〇年,赫赫卡姆人文化衰落,以后一段时期,无任何历史记载可查考。比玛人(Pimas)和帕帕戈人(Papagos)很可能是赫赫卡姆人的后代。''Hohokam''一词,即是比玛词,译成中文为''古人''或''先人''。赫赫卡姆时期最有趣的的遗迹是又高又大的卡萨格兰德(Casa Grande)废墟,有''美洲第一摩天大楼''之称。
赫赫卡姆人居住区的东方和北方山区,住着穆古龙人。他们的环境险恶,不宜农耕。但是他们利用山谷边沿的湿润气候,开发小型灌溉系统,老早就种植玉米成功。穆古龙人向赫赫卡姆人学习手工工艺,过着朴素、单调的生活。他们的村落由一簇簇房屋组成,而这些房屋部分在地下、部分在地上,靠梯形台阶上下。穆古龙人一般使用石器,但也发现过他们的一些骨器。
美国西南部最有名的史前人,就是亚纳沙齐人。耶稣纪元初年前后,亚纳沙齐人已经过着定居型农耕生活,住在永久性建筑物内,并养家狗。他们有投标作为武器。他们的编篮技艺已发展到高级阶段。亚纳沙齐人的家乡在亚利桑那境内东北部和境外地区,他们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缺水和缺乏可耕地是两大困难。由于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亚纳沙齐人的社会和宗教活动,总是环绕着水,水成了他们的文化焦点。
 

唐孝先:吴稚晖为缪斌求情
5/22/2013 8:51:18 PM

  江苏无锡城里新生路一号,是一座深宅大院,铁门巍峨,高墙环抱,绿树掩映,本地人称之为缪公馆,当初主人便是抗战胜利后,第一个被国民政府公开审判,处决的汉奸缪斌。上世纪五十年代,缪公馆用作无锡市政府交际处招待所,梅兰芳到无锡演出,也在此下榻。
  后来缪公馆又改为中国国际旅行社,笔者大学同学王伯申,任分社副经理,曾请我们校友到里面一处客厅饮茶聚会。偌大的缪公馆,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庭院里亭台楼榭,假山花圃,美不胜收。
  缪斌(一八九九年-----一九四六年),字弼丞,号丕成,江苏无锡人。其父缪建章,是无锡南门内希夷道院的当家道长。缪道长生有二女一子,儿子即廖斌,故有小道士之称。缪建章望子成龙,缪斌中学毕业后,又让他进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科读书。但缪斌成绩不佳,经校方通融才勉强毕业。离校后,他去广东,考入黄浦军校,加入国民党,得到蒋介石的青睐。
  北伐开始时,缪斌任教导师的党代表,师长是王柏龄。进攻南昌时,教导师遭军阀孙传芳部队伏击,部队溃散,而缪斌安全逃脱。后来北伐军相继攻克湖北武汉,江西南昌,缪斌揣揣不安地去南昌见蒋介石,竟未被深责,还委任他为第一军副党代表,军长为何应钦,党代表为汪精卫。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缪斌先后任军事委员会经理处处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经理处处长等职。一九二九年,缪斌不择手段,当上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在任期间大肆卖官,名声败坏。他把非法所得的巨款,从江苏省会镇江汇到无锡,盖了这座豪宅。
  不久缪斌弊事败露,经中央监察院查实,被革职而未查办。
  撤了职的缪斌,长期闲居在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卖身投靠日本人,当起《华北新民会》副会长。后来在汪精卫的僞国民政府中,他又当了立法院副院长。
  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四月六日苏州江苏高等法院判处缪斌死刑。缪斌不服,提出上诉。上诉期间,缪妻项秀锦来到无锡极有声望的耆绅钱孙卿府上,要请钱孙卿代为请求吴稚晖向蒋介石说情。钱孙卿交给他儿子钱锺汉办。
  因为缪斌名声太坏,钱锺汉有所踌躇,但项秀锦含泪苦求,他勉强答应可以陪同她去,但要她自己去求吴稚晖。
  钱锺汉和项秀锦到了吴稚晖寓所,项就说明来意。吴稚晖听后皱眉沉思一会,说:''我和丕成的关係,论理这封信是应该为他写的,只是我考虑到,我写这封信,可能帮他一个忙,救他一条命,但也可能帮他一个倒忙;反而促他送命。因此我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这封信要写还是不要写。''
  项秀锦听了吴稚晖的话,还是苦苦哀求说:''您老先生能写一封信,对丕成总是有好处的,绝不会有坏处,写总比不写好,还是请写一写吧!''
  吴稚晖终于为缪斌向蒋介石写了封求情信。信的大意是:缪斌这人确实有罪,死有应得。不过他有一个儿子在抗战中为国捐躯(二子缪弘随美国空军对日作战时牺牲),他母亲也已年迈,念其母老子亡,姑免其一死。
  这封信寄给蒋介石后不久,蒋就电令苏州高院对缪斌立即执行死刑。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五十分,缪斌在苏州监狱伏法。

 

唐孝先:海明威的古巴故居暸望山庄
5/13/2013 9:04:53 PM
凤凰城 唐孝先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古巴度过。因为美国长期对古巴封锁和禁运,他的那段生活和居所人们知之甚少。
  一九二八年,海明威第一次到古巴,住在哈瓦那''两个世界''旅馆,对哈瓦那的环境印象较好。此后在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九年间,海明威每次到古巴都住在这家旅馆,五一一房间成了他专用房间,房租每天两美元。
  由于海明威当时的妻子玛莎不喜欢住旅馆,并且在报纸上找到一则出租庄园的广告,便说服丈夫更换住所。海明威于一九三九年以每月一百比索(与美元等值)的租金,租下了位于哈瓦那东南方向十五公里处一座山上的暸望山庄。
  一年以后,他又用一万八千五百比索,买下山庄的产权。海明威从一九三九年起在此居住,直到一九六零年七月返回美国。他在暸望山庄完成了《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名著。一九五三年,海明威获普立策奖。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授奖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暸望山庄是幢幽美的摩尔式住宅,占地四公顷,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灌木丛和芒果树,有果菜园、牧场和各种奇异的热带植物。山庄除主屋外,还有一幢带平台的四层白色塔状建筑和一个游泳池。
  一九六二年,即海明威饮弹自尽后一年,暸望山庄由其遗孀玛丽 海明威赠送给古巴政府,成为海明威博物馆。这里至今收藏着书籍、书信、照片、影片、猎物、武器、体育用品和渔具等两万两千多件物品,其中包括海明威生前收藏的书籍九千余册,以爵士音乐为主唱片八百余张,约两千封信和三千多张照片。
  五十年来,古巴政府缺乏财力,未能好好修缮暸望山庄。美国政府,又曾以介入保护海明威故居,将促进古巴旅游业与商业为由,反对派专家并出钱修复因海洋气候侵蚀而岌岌可危的暸望山庄。
  经过美国、古巴双方许多人的努力,十几年前修复海明威古巴故居和故居内文物的工程才启动,第一笔款项七万五千美元,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美古双方有关单位还签署协议,允许美国博物馆专业人员和古巴同行合作修复、保存所有暸望山庄的文物资料;允许对文献资料扫瞄、摄成微型胶卷,给肯尼迪图书馆制成电子版,文献资料原件均留在古巴。
  迄今为止,暸望山庄内部陈设一切照旧,所有东西都是原物。正如一位考古学家所说,它是一座未经挖掘的坟墓。进入这幢房子的人,仅局限于少数作出科研成果的古巴学者和应邀的贵宾。来到暸望山庄的观光人士,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被允许从敞开的窗户外,向里面观望。这样,让学术研究和旅游事业,可以同时并存。
  屋子里,保留着差不多二十多件来自非洲和非洲-古巴圣特里阿教的宗教文物,其中之一是木棉树根。在圣特里阿教里,木棉树是欧里夏斯神的家。
  进入海明威藏书室的拱门下,挂着一段像懈寄生那样的新树根,据说可以防止海上魔鬼从空中飞进屋子。藏书室里放着从地板到天花板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这里的藏书是海明威拥有的书籍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书的价值很高,有的是很老的版本,有的是珍稀版本,有的书上有作者签名,海明威在书页空白处做笔记的书,都在里面。
  海明威卧室地板上铺着一张小条纹羚羊皮。他曾站在羚羊皮上打字,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向浴室方向的墙上,挂着一顶新的斗牛士帽子,帽子上方插着十三把刀。还有装饰用的玛瑙贝壳,以及几位非洲瓦卡姆巴人和马萨伊人部落首领送给他的用雷格拉树制成的手杖。雷格拉树是非洲巴巴格-埃教里的神秘树木,这些手杖也和圣特里阿教的神昌哥有关系。暸望山庄地下室藏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丧钟为水而鸣》的初稿,《过河入林》的校样,海明威在战争中荣获的奨章,两支步枪,还有他中年时的婚外情红粉知己、年轻美貌的意大利贵族小姐艾德里安娜 伊凡塞奇,用意大利语写的二十六封充满魅力的情书。
  出了主屋,一条树荫遮蔽的小路通往游泳池。游泳池旁有海明威爱犬的坟墓,设有墓碑。他的好多猫的埋葬处没有标记,确信埋在餐室门外花园里一棵树下。
  越过游泳池,人们最关注的海明威文物之一皮拉尔号渔船,停在老网球场上永久的陆上码头。多年来,他用皮拉尔号出海钓鱼,二战期间用它搜索德国潜水艇。渔船四周长着高高的绿色竹子,船体竟成了巨大的白蚁窝。白蚁一路蛀蚀老旧的橡树板船体十多年。由于白蚁从里往外蛀,船的外部看上去仍然很好。船体漆着富有光泽的黑漆;船舱里桃花心木甲板,已从一九四零年代海明威漆成的深绿色,褪成原来的褐色木板。该船修复工作,最后总算开始进行。

 

唐孝先: 瞎子阿炳的新闻说唱
4/27/2013 8:37:07 PM
凤凰城 唐孝先
  无锡名人华彦钧(瞎子阿炳),早已作为民间音乐作曲家、演奏家而蜚声国内外;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和琵琶曲《大浪淘沙》也获得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阿炳中年双目失明后,穷困潦倒,长期靠卖艺为生,其中的新闻说唱节目,就鲜为年轻一代所知了。
  我小时候常常听到父辈讲述瞎子阿炳的故事。正因为父亲和我都是瞎子阿炳的''粉丝''(Fans),父亲晚年对我说过:'听听《二泉映月》,也就是纪念我。'如今定居美国纽约的婶婶施以明,娘家在无锡崇安寺施弄,和我通电话时,还要提到当年下午三点钟光景,瞎子阿炳到崇安寺里来说新闻了,她就要去听。我还读过多次亲临瞎子阿炳卖艺现场的无锡人,写下的文字资料。
  瞎子阿炳在街头出现时,穿着一件旧长衫,戴着一副圆圆的墨镜,总是手持二胡,边走边拉。老伴董彩娣的肩上,搭着一个布袋,胸前背后还挂了其他乐器,有琵琶、唢呐、笙、笛等等。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人会说:''瞎子阿炳罪过人。''(''罪过人'',无锡话,''真可怜''的意思。)
   瞎子阿炳卖艺,是以''说新闻''开始的。当天发生的新闻,他就能编成四个字一句的念白,还用无锡话押韵。开场白是:''说起新闻,话起新闻,新闻出勒,无锡北门(或是东、西、南门)。......有时是'唱新闻',用滩簧(锡剧)的曲调演唱,也是四字一句:'说起新闻,唱起新闻,新闻新闻,大家听真,......''他不能看报,那时收音机是稀罕之物,瞎子阿炳这样的穷人肯定不会拥有,我想一定是他上午躲在某家开着收音机的店铺里听了新闻,或者有好心人把当天报纸上的新闻读给他听,他默记下来,再加工创作,下午上街说唱。
  有些段子,是时事专题,他会多日连续说唱,如《''沙壳子''的下场》。''沙壳子''是日伪的侦缉队长,说话嗓音嘶哑,故外号''沙壳子'',本名反而被人忘记了。他横行乡里,作恶多端。这一类汉奸,偏僻陌生的地方是不敢去的。恰好就在热闹的崇安寺,他被抗日游击队击毙了,无锡百姓人心大快,瞎子阿炳以此为题说了好几天。
   瞎子阿炳的另一个段子《十九路军英勇抗战》,语言生动,正气凛然。先说上海被外国侵略者划分为租界:''上海本是,中国场哼(地方)。拨勒(给了)几只,外国猢狲;你也来分,他也来分。租田当作,自产格能(那样)。''无锡话有一句五字谚语''租田作自产'',意为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瞎子阿炳巧妙地将五个字一句变成四个字两句。
  说起洋人在租界上的胡作非为,他唱到:''客人反倒,欺负主人。枪杀百姓,也勿抵命。权柄夺勒(在),他的手心。不讲公理,反叫文明。''
  他热情歌颂十九路军英勇杀敌:'黄浦江边,十九路军,大刀列队,杀敌逞英。入侵敌寇,胆战心惊。刀光闪闪,逃窜无门,头颅落地,像割瓜藤。......全国上下,誓作后盾。爱国同胞,协力同心;定把敌寇,赶出国门。'
   瞎子阿炳还有一个歌颂革命烈士秦起的保留节目,叫《秦起血溅大雄宝殿》。共产党员秦起是大革命时代的无锡工人运动领袖,任总工会主席。1927年四*一二以后,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秦起在无锡首当其冲。当时崇安寺大雄宝殿是总工会办公地点,秦起在此坚守阵地,军警前来抓人,他奋起反抗,在搏斗中被杀害。
   瞎子阿炳的''说新闻''、''唱新闻'',不但有浓郁的家乡风味,有清楚的是非观念,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还有鲜明的爱憎立场。
   瞎子阿炳说过新闻,就是自拉自唱,唱各种民间小调,填上新词,胡琴伴奏,最常唱的是无锡人差不多人人会唱的《无锡景》。
   瞎子阿炳的胡琴能模仿鸡鸣狗叫、无锡人说话。孩子们特别感兴趣,他也特别喜欢孩子们。孩子们觉得叫他''瞎子阿炳''没大没小,问他:''我哩叫你啥咯?''他说:''就叫瞎子阿炳,蛮好咯。''
  他演唱时,董彩娣收钱。到一定时候,瞎子阿炳就问她:''几乎啦?''董彩娣报一个数目,瞎子阿炳就说:''好啦,明天的开销够了。''然后用他的胡琴模仿人声讲几句无锡话:''谢谢老板,谢谢小开,谢谢太太,谢谢小姐,再会,再会!''
  谋生活动结束,艺术生活开始。瞎子阿炳换一把胡琴,由董彩娣搀扶着在街上边走边拉,知音们跟在后面听。这时拉的不再是小调,后来被命名为《二泉映月》的乐曲,是人们经常听到的。

 

唐孝先:许国璋和他主编的英语课本
4/22/2013 4:33:44 PM
凤凰城 唐孝先 

  说起许国璋先生,在中国大陆学过英语的人,几乎都知道他的名字。他主编的《英语》课本,从上个世纪六○年代初问世,几经修订,风靡逾四十年(文革中停止发行)。许国璋《英语》自成体系,是众多中外英语教科书中适合中国成年人学习的首选。
  中国大陆五○年代初起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推广俄语,英语课程大大削减。到五○年代末、六○年代初,中苏关系出现问题,当局开始调整策略,又要学英语了。
  北京外国语学院许国璋教授,负责主编供高等学校外语系英语专业用的基础教材《英语》第一至四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一、二年级学生的精读课本。
  考虑到当时进入高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有的在中学学的是俄语,还有的是没有学过任何外语、工农速成中学出来的''调干生'',许国璋《英语》从字母、国际音标教起。
  那时中学英语教师绝大多数不是英文系毕业,发音夹杂方言口音,不够标准,所以许国璋《英语》第一册非常注重语音教学,有很大篇幅的语音练习。词汇学习、句型、语法等都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认真学完四册课本,就能掌握常用词汇、基本句型和基础语法。
  八○年代起,随著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大专院校英语专业采用新的教材,然而许国璋《英语》仍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进修班的教材,多种教学辅导材料也应运而生。
  其实许国璋先生不但是一位全国闻名的英语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和学贯中西的学者。
  许国璋于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浙江海宁硖石镇,十八年前大诗人徐志摩也出生于此。许国璋自小勤奋好学,先后求学于嘉兴、苏州、上海等地。
  一九三○年考入东吴大学附中,中学期间他就养成''读书自觉进行''的自学习惯。一九三四年高中毕业时,他的成绩为全级之冠。
  按照当时东吴惯例,附中毕业的前三名可减免学费进入本校大学部文、理、法三学院,第一名则全免。许国璋放弃这种优惠待遇,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主修管理学;后于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与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查良铮、李博高等同班。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三个多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相继南迁,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理、工、法等学院设在长沙城内 ,文学院则搬至南岳山中,租借圣经学院为校舍。
  当时文学院汇集了大批第一流的学者教授,如吴宓、叶公超、柳无忌、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金岳霖、钱锺书、钱穆以及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燕
卜荪(William Empson,一九○六年~一九八四年)。
  一九三八年初,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文法两院暂设在昆明西南的蒙自,四月五日开学,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许国璋在他《回忆学生时代》一文中写道:''从此时起到一九三九年夏,历南岳、蒙自、昆明三地,过了大学生活的最后两年,三年级听燕卜荪的课,四年级问学于钱锺书先生,执弟子礼至今。''
  许国璋英文功底扎实,具有独特风格,得益于他喜读英国十八世纪散文,特别是艾迪生(Joseph Addison,一六七二年~一七一九年)和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七○九年~一七八四年)的文章;前者简练、自然,后者庄重、铿锵。
  许译的司马迁《项羽本纪》选段,曾获当时教四年级汉英翻译课的叶公超教授的大为欣赏,称其颇有吉朋《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文风。
  一九三九年七月,许国璋从西南联大外文系毕业,随即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外文系任教。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许国璋赴英国留学,相继在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攻读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带著诗人气质、钟情雪莱,又赢得''雪莱''外号的许国璋,在大诗人雪莱的祖国圆了他充满诗意的梦;在''剑桥''追寻乡长徐志摩当年的浪漫踪迹。
  除英语教育、英美语言文学外,许国璋在语言学、语言哲学研究方面,作出了独特并富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在翻译、文化史及鲁迅研究等领域也多有建树。
  许发表在《西方语文》第二卷第二期(一九五八年五月)的文章《结构主义语言学述评》,不仅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全文还译载于苏联的《语言学问题》杂志。
  上个世纪六○年代,许国璋教授的研究方向完全从英国文学转入现代语言学。他和朱德熙先生,一起研讨结构主义语言学,给中国外语教学带来新的信息。
  ''文革''期间,许国璋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隔离、审查,受到很大冲击。他的书被''造反派''贴上封条。一九七○年他去了湖北沙洋的干校,先住竹棚,后迁入砖房,二十多人同居一室,生活诸多不便。
  八○年代中期,许国璋调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外语研究所任所长,更系统地钻研西方各派语言学理论,逐渐形成他自己的语言哲学体系。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WBR>语言文字》卷语言学部分的学术水平很高,得到各界好评。
  他的论著《许国璋论语言》,写于他六十三岁至七十五岁之间。他用现代语言学观点,探索中国固有的语言哲学,介绍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ohn Lang-shaw Austin,一九一一年~一九六○年),纵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一八五七年~一九一三年)。索绪尔曾任巴黎大学、日内瓦大学教授,早期著有《论印欧系语元音的原始系统》,一九○六年起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
  索绪尔根据心理社会的观点,阐述一系列语言理论问题,为心理社会学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有重大影响。
  许国璋重新评价了清末语言学家马建忠。马建忠(一八四五年~一九○○年),江苏丹徒人,年青时即研究西学。一八七六年(光绪二年)被派赴法国留学,并任清廷驻法使馆翻译。
  马建忠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拉丁文,所著《马氏文通》,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拉丁语法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同时,许国璋也发掘、评述一代大师金岳霖。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一八九五年~一九八四年),湖南长沙人,一九一一年考入清华学堂,一九一四年考取官费留学,一九二○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一年,金岳霖到英国学习,一九二五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五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他的著作《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有人评价说:''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先生为第一人。''
  许国璋先生还注释许慎《说文解字 序》,阐译罗素《四方哲学史》,给读者留下丰厚的思想遗产。
  谈到英语的学习方法,许先生说:''学英语就要'无法无天',要天不怕地不怕。学外语,要眼尖、耳明、嘴勤、手快。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
  ''学习外语、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不要把自己圈在只读洋文的狭小天地里,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国学基础。''
''光学几句干巴巴的英文不行厖,不要总是把阅读的目的放在提高英文上,阅读首先是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吸收了语言。''
  许国璋先生既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更是一位充满生活情趣的普通人。和私人交往中,他总是精神抖擞,谈笑风生,更不时哈哈大笑。
  年届耄耋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回忆说:''他(许国璋)在自己的小花园里种了荷兰豆,几次采摘一些最肥嫩的,亲自送到我家里来。''
 
  ''大家可以想象,这些当时还算是珍奇的荷兰豆,嚼在我嘴里会是什么滋味,这里面蕴涵著醇厚的友情,用中文平常的词汇来形容,比如什么'鲜美'、什么'脆嫩'等等,都是很不够的。只有用神话传说中的'醍醐'、只有用梵文amra(不死之药)一类的词儿,才能表达于万一。''
  一九九三年五月下旬,许先生从欧洲讲学回到北京,这时候他的健康问题开始严重,由于多年的超负荷工作而病倒了。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一日,许国璋先生因心肌梗塞,病逝在自己家里,享寿七十九岁。
  许先生走了,膝下无子女。然而他桃李满天下,认识和不认识的学生何止千万,他们会永远怀念这位为他们打开英语大门的好老师。

 
唐孝先:《二泉映月》曲与词
2/17/2013 9:12:01 PM

中国民间乐师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二胡曲《二泉映月》,已是中外音乐爱好者熟知的名曲,曾获得『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奬』。阿炳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他演奏的《二泉映月》,以他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风格,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非凡的魅力,同时展现了阿炳的思绪情感和深邃意境。
由歌词作家王健填词、著名女高音独唱家彭丽媛演唱、管弦乐伴奏的《二泉映月》新歌,更是世界音乐百花园裡的一朵奇葩。
演奏二胡曲《二泉映月》时,二胡内外弦定音是D、A, 乐音从内弦的空弦D调的1,到外弦第五把位D调的两个高八度5,音域宽度达两个半八度音。
引子是常见、朴素的短小乐句,用第一把位演奏。歌词: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沿街走。
第一片段以D调高音1开始,呈微波形的旋律线,在外弦高音1和内弦中音5时停留。歌词:
阵阵秋风,吹动著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步履遥遥出巷口,宛转又上小桥头。
接著二胡独奏短短的过门,从外弦、内弦空音开始。
第二片段也是以D调高音1开始,打破前面的沉静,昂扬起来,流露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第一次出现主旋律。歌词:
四野寂寞,灯光微茫映画楼。操琴的人,试问知音何处有?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荻洲,只见月照芦荻洲。
芦,即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荻,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象芦苇。芦荻洲出自宋朝诗人方岳《次韵酬因胜老》一诗:『雁落平沙字字愁,打包不肯与山留。一蓬烟雨载秋去,诗在江南芦荻洲。』这裡芦荻洲泛指人们嚮往的江南好地方。
第三片段裡,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柔中带刚,出现了新的节奏,情绪更為激动。主旋律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為激动昂扬,揭示作者内心的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乐曲也略带几分悲愴。歌词:
琴音绕丛林,琴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匆匆流。
阿炳另有一首二胡曲《听松》,写到江苏无锡西郊惠山下植有松树。这裡『松风』指呼啸的松涛。惠山有天下第二泉,『泉水』指二泉之水。
即著又是二胡独奏过门,女声合唱,低低哼调。
第四片段裡,第三次变奏主旋律。歌词:
憔悴琴魂作漫游,平生事啊难回首,岁月消逝人烟留。
第五片段𥚃,第四次变奏主旋律。歌词:
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苦伶仃,举目无亲友,风雨泥泞怎忍受,荣辱沉浮无怨懮,荣辱沉浮无怨懮,惟有这琴弦解离愁。
第六片段𥚃,第五次变奏主旋律。歌词:
晨昏常相伴,苦乐总相守。酒醒人散餘韵悠,酒醒人散餘𩐳悠,莫说壮志难踌,心中歌千首,都為家乡山水留。
最后一句『都為家乡山水留』,是全曲的最高音段,『都』字音至两个八度的高音5。
尾声开始,第三次出现用第一把位拉的中音部过门,这次过门比以上过门长。歌词:
天地悠悠,惟情最长久。共祝愿,五洲四海烽烟收,家家笙歌奏,年年岁岁乐无懮,年年岁岁乐无懮。
纵然人似黄鹤,一杯净土惠山丘噢,此情绵绵不休,天涯芳草知音有,你的琴声还伴著泉水流。
最后『此情绵绵不休,天涯芳草知音有,你的琴声还伴著泉水流。』三句,為男女声合唱。
『人似黄鹤(一去不复返)』典出唐代诗人崔顥《黄鹤楼》诗。上半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餘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昔人』指仙人子安,他乘黄鹤过湖北武昌,一去不复返。后人造黄鹤楼於此,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惠山丘』:惠山仍江南丘陵,不高,最高点三茅峰仅海拔三百二十九点九八公尺,周围约二十平方公里。阿炳墓在惠山脚下。
第四、五、六片段,随著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充分的抒发。演奏手法,主要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旋律活动区的上升和下降,表现迂廻前进,深化主题。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单一集中的。
『二泉映月』全曲速度变化不大,比较缓慢,但其力度变化大,从pp到ff。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左手手指按音、右手运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唐孝先: 回忆筹办坦佩中文学校
1/6/2013 11:08:46 PM
 
 
  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赴美国的留学人员、各类移民,逐年增多,给亚利桑那州大凤凰城地区华人社区增添了新生力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和庞邦成、季良俊二位先生谈起,鉴于来自江苏的人士较多,能否成立江苏同乡会,开展联谊活动,他们十分赞同。于是亚利桑那州第一个新移民组织江苏同乡会(Association of Jiangsu Provincials)于1994年正式成立,同时产生第一届理事会,由庞邦成(会长)、季良俊(副会长)、唐晓宣(唐孝先,秘书长)、于小光、蒋新民、成燕、曹艺等七人组成。
  江苏同乡会在州政府注册为非营利组织。在第一次理事会上,一致认为我们要为华人同胞做好事、办实事。成燕等提出,来自大陆的留学生子女,已到学龄时期,急需一所教汉语拼音、普通话、简体汉字的中文学校,让孩子们从小就有学习中文的机会。理事会决议筹办中文学校,推派我具体负责。季良俊提议,学校取名坦佩中文学校(Tempe Chinese School),因为那时州立大学留学生及家属,绝大多数住在坦佩,大家同意。
  当时白手起家、从无到有,面临四大难题、一个未知数;即上课场所、经费、师资、教材,有多少学生会来报名。我与坦佩市政府联系,找到坦佩公共图书馆旁边免费提供社区活动的场所Edna Vihel Activity Center。我就去接洽,定好开学典礼的会场,谈妥借用教室一学期。每周六上午上课,但有几次教室已有安排,只得临时去州立大学MU里找教室上课。
  那时的留学生,几乎都要勤工俭学,收入有限,所以坦佩中文学校开办第一学期,每位学生的学费仅收二十美元。
  我们在华人超市中国面厂的布告栏里贴上招聘中文学校教师的广告,有位从上海来探亲的郭素行女士应聘,庞邦成和我登门拜访后,决定聘请郭老师为学校第一位教师。
  江苏同乡会筹办中文学校过程中,也得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大力支持。有位来自台湾的热心人士张方济先生,找到当时联谊会会长丁宗豪先生,表示希望办大陆背景的中文学校,并能提供教材。丁先生很快把张先生介绍给我们,我们欢迎他的参与。
  我到各个公寓群体去走访中国大陆留学人员,了解他们子女的情况,记下电话号码。一共约二、三十个孩子会来入学。
  经过大半年的筹备,1995年秋天一个星期六,坦佩中文学校在Edna Vihel Activity Center的一间Community Room举行开学典礼,我担任校长。
  参加开学典礼的,除了学校师生、家长、江苏同乡会会员、州立大学同学外,关心学校的社区人士也来热情祝贺、慷慨捐款。
简短的开学典礼一结束,郭老师就给孩子们上课。
  本地中文报纸都有坦佩中文学校成立的报道。国内刊物《江海侨声》(现名《华人时刊》)1995年第11期上,刊登《美国亚利桑那州诞生一所中文学校》一文,作者署名唐晓宣。
  不久郭老师探亲期结束,返回上海;同时学生人数增加,要分班上课,又聘请陆平老师、李航老师等来校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駐洛杉矶总领事馆,曾派理事前来学校看望师生、家长,并拨出赞助款。
  在借用这个活动中心免费教室上课期间,我不止一次收到中心负责人的信件,抱怨有些家长大声说话,部分学生秩序较差,影响别人。我及时与大家沟通,提请注意。然而有些习惯难以改掉,很遗憾,学期结束前我收到Edna Vihel Activity Center书面通知,由于上述原因,拒绝下学期把教室继续借给坦佩中文学校使用。
  寒假期间,我们在坦佩College与Alameda两条路的交叉处西南角的University Presbyterian Church,借到星期六空置的主日学教室,寒假后在此继续上课,但要缴低廉的租金。
  坦佩中文学校建校之初,江苏同乡会理事会代行学校董事会职能。随着学校不断扩大,情况不断变化,需要有以家长代表为主体的管理机构,来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选用教材、课程设置等具体问题。因此,江苏同乡会顺应形势,结束学校的管理,我也告别师生、家长,离开学校,由陈普先生出任坦佩中文学校第二任校长。
  坦佩中文学校现已改名为希望中文学校。

 

唐孝先:   亚利桑那州的中文简称
3/26/2013 11:36:23 AM

眾所周知,加利福尼亞州簡稱加州,德克薩斯州簡稱德州,賓夕法尼亞州

簡稱賓州。而我們亞利桑那州的簡稱,長期以來沿用亞省。

州(state)和省(p​​rovince)在國家體制中,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加拿大設

省,美國聯邦政府下是州。亞利桑那州未普遍使用亞州作簡稱,大概因為

亞州與亞洲讀音相同、字形相似,容易混淆。

我注意到,北美「世界日報」記者寫亞利桑那州的新聞報導時,始終用亞

州作為簡稱。

有識之士陳普先生,幾年前就提出,亞利桑那州的簡稱應該是亞州,嚴格

講來,簡稱亞省是不對的。我當時就同意他的觀點。

現在當然不需要凡是簡稱亞省的,都改正為亞州,至少華文媒體、網站上

的文章、新聞報導中,用了亞州作為亞利桑那州的中文簡稱,不要以為人

家寫錯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