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畑薰良和英譯《李白詩集》
唐孝先
日本學者、翻譯家小畑薰良(Shigeyoshi Obata,1888-1971),明治二十一年6月30日生於日本大阪府一戶富裕的農家。父親小畑萬治郎通漢學,在小畑薰良學習假名前,就教他《論語》。也許因為家學淵源,受父親治學熏陶,小畑薰良從小熱愛中國古典文學,諳熟李白詩歌。
1906年,他從大阪茨木中學畢業,入早稻田大學預科文科班,隨後升入早稻田大學。
1907年,小畑薰良從早稻田大學退學,去美國留學。他先後畢業於威斯康辛大學、芝加哥大學。之後在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攻讀中世紀英國文學。
後來他作為日本外務省翻譯官,任職紐約日本總領事館。期間他翻譯出版了《李白詩集》。他曾應邀去歐洲,遊學一年,1925年回日本。他廣泛接觸東西方社會、語言、文學,促使他形成海納百川的心態。
1922年,小畑薰良在紐約出版了他英譯的《李白詩集》(The
Works of Li Po, the Chinese Poet)。該書共選譯李白詩一百二十四首(包括杜甫等有關李白的詩八首)。世界上最早、最全面翻譯李白詩歌成英文的就是這位日本人。
全書融翻譯與研究、作品和資料為一體,為西方世界提供第一部李白詩集專輯,深受英文讀者歡迎,影響深遠。
呂叔湘先生評述小畑薰良譯筆曰:「以平實勝」,「所謂平實,非一語不增,一字不減之謂也。小畑之譯太白詩,常不以貌似,而語氣轉折,多能曲肖。」
現從英譯《李白詩集》中選錄八首中英文對照的詩,略加評註。
春日醉起言志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所以終日醉,頹然卧前楹。
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
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
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
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AWAKING FROM SLEEP ON A SPRING DAY
Life is an immense dream, why toil?
All day long I drowse with wine,
And lie by the post at the front door.
Awakening, I gaze upon the garden
trees,
And, hark, a bird is singing among the
flowers.
Pray, what season may this be?
Ah, the songster’s a mango-bird.
題目中「言志」指詩歌,語出《書
·
舜典》「詩言志」,省譯了。「處世」有live in the world之意,譯為life,可也。「處世若大夢」修辭用明喻(simile),而Life
is an immense dream.修辭用隱喻(metaphor)。「醉」不用drunken
翻譯,用drowse
with wine,雅得多。此處「流鶯」絕非prostitute,譯者用mango-bird(一種蜂鳥)譯之。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THREE WITH THE MOON AND HIS SHADOW
With a jar of wine I sit by the
flowering trees.
I drink alone, and where are my
friends?
Ah, the moon above looks down on me;
I call and lift my cup to his
brightness.
And see, there goes my shadow before
me.
Hoo! We’re a party of three, I say,—
Though the poor moon can’t drink,
And my shadow but dances around me,
We’re all friends to-night,
The drinker, the moon and the shadow.
Let our revelry be met for the spring
time!
I sing, the wild moon wanders the sky.
I dance, my shadow goes tumbling about.
While we’re awake, let us join in
carousal.
Only sweet drunkenness shall ever part
us,
Let us pledge a friendship no mortals
know,
And often hail each other at evening
Far across the vast and vaporous space!
此處「相親」并非男方、女方論婚談嫁初次見面,而是指朋友。「月將影」,即月與影。「無情遊」意為忘卻世情之交遊,英譯為a
friendship no mortals know
(無人知道的友誼)。「雲漢」本指銀河,此處借指仙境,英譯成the vast and vaporous
space。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綠,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ON GOING TO VISIT A TAOIST RECLUSE ON
MOUNT TAI-TIEN, BUT FALLING TO MEET HIM
A dog barks afar where the waters
croon.
The peach flowers are deeper-tinted,
wet with rain.
The wood is so thick that one espies a
deer at times.
But cannot hear the noon bell in this
lonely glen.
The wild bamboos sway in the blue mist,
And on the green mountainside flying
cascades glisten.
What way has he gone? There is none to
tell;
Sadly I lean against a pine tree here
and there.
本篇寫於唐開元六、七年(718-719),李白十八、九歲時。當時他隱居在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大明寺內讀書。「桃花帶露濃」,一為桃花增色,二點出入山時間為早晨,與「溪午不聞鐘」在時間上相映照,言正午時來到溪邊,卻不聞鐘聲,暗指道士未歸。「青靄」,青色的雲氣。全詩翻譯明白平實,有身臨道士生活的世外桃源之感。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饒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lie beyond the north
wall;
Round the city’s eastern side flows the
white water.
Here we part, friend, once forever.
You go ten thousand miles, drifting
away
Like an unrooted water-grass.
Oh, the floating clouds and the
thoughts of a wanderer!
We ride away from each other, waving
our hands,
While our horses neigh softly,
softly....
這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詩人與友人策馬辭行,情意綿綿。「孤篷」,篷是植物篷草,遇風吹散,詩裡借喻遊子,譯者譯為an
unrooted water-grass,很好。「班馬」,與其它馬脫離的馬。
怨情
美人捲珠簾,深坐蹙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THE NIGHT OF SORROW
A lovely woman rolls up
The delicate bamboo blind.
She sits deep within,
Twitching her moth eyebrows.
Who may it be
That grieves her heart?
On her face one sees
Only the wet traces tears.
這首五言絕句,以描寫一位美人的神態,表現她的哀怨之情。「珠簾」,有珠子鑲嵌的簾子,應是bead
curtain,並非bamboo
blind(竹簾)。「深坐」,久久呆坐。「蛾眉」:delicate
eyebrows; long slender eyebrows,直譯為moth
eyebrows,缺乏美感,有些肉麻。
夜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ON A QUIET NIGHT
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couch,
And wa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
這首小詩,用敘述的語氣,寫遠離故鄉之情,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夜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床」不譯作bed,譯成couch。「明月」譯作the
mountain moon,意為明月清晰,隱約可見月球上的山脈。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PARTING AT A TAVERN OF CHIN-LING
The wind blows the willow bloom and
fills the whole tavern with fragrance
While the pretty girls of Wu bid us
taste the new wine.
My good comrades of Chin-ling, hither
you have come to see me off.
I, going, still tarry; and we drain our
cups evermore.
Pray ask the river, which is the longer
of the two—
It’s east-flowing stream, or the
thoughts of ours at parting?
這是李白即將離別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東遊揚州時留贈友人的送別詩。「留別」,臨別時贈詩給送行者。「吳姬」,吳地的青年女子,這裡指酒店中的侍女。「壓酒」,新酒釀熟時,壓緊榨床取酒。「金陵子弟」譯作good
comrades of Chin-ling,意為志同道合的金陵好朋友。「欲行」的是李白,「不行」的是金陵子弟,並非李白欲行又止。
長干行
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遶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A LETTER FROM CHANG-KAN
I would play, plunking flowers by the
gate,
My hair scarcely covered my forehead,
then.
You would come, riding on your bamboo
horse,
And loiter about the bench with green
plums for toys.
So we both dwelt in Chang-kan town,
We were two children, suspecting
nothing.
At fourteen I became your wife,
And so bashful that I could never bare
my face,
But hung my head, and turned to the
dark wall;
You would call me a thousand times,
But I could not look back even once.
At fifteen I was able to compose my
eyebrows,
And beg you to love me till we were
dust and ashes.
You always kept me the faith of Wei-sheng,
Who waited under the bridge, unafraid
of death,
I never knew I was to climb the Hill of
Wang-fu
And watch for you these many days.
I was sixteen when you went on a long
journey
Traveling beyond the Keu-Tang Gorge,
Where the giant rocks heap up the swift
river,
And the rapids are not passable in May.
Did you hear the monkeys wailing
Up on the skyey hight of the crags?
Do you know your foot-marks by our gate
are old,
And each and every one is filled up
with green moss?
The mosses are too deep for me to sweep
away;
And already in the autumn wind the
leaves are falling.
The yellow butterflies of October
Fluttering in pairs over the grass of
the west garden.
My heart aches at seeing them....
I sit sorrowing alone, and alas!
The vermillion of my face is fading.
Some day when you return down the
river,
If you will write me a letter
beforehand,
I will come to meet you—the way is not
long—
I will come as far as the Long Wind
Beach instantly.
這是一首寫商婦的愛情和離別的詩,全詩熔敘事、狀景、抒情於一爐。長干,今南京;古金陵,居民多經商。「劇」,遊戲。「十五始展眉」四句,描寫夫婦婚後的熾烈愛戀。《莊子
·
盜跖》云:「尾生與女子(約會)於梁(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小夫妻寧願同生共死,懷著尾生抱柱的信念。英譯You
always kept the faith of Wei-sheng, Who waited under the
bridge, unafraid of death,
出現Wei-生(尾生)這個名字。「遲行跡」,「遲」,等待。「行跡」,指與丈夫共同生活時留下的足跡。「長風沙」,地名,在今安徽安慶市東長江邊上。
11-20-2020
海明威巧遇艾德里安娜
唐孝先
 |
1950年,海明威在故居瞭望山庄和艾德里安娜幽会。 |
1948年,时年四十九岁的著名美国小说家欧內斯特 • 海明威,偕第四任夫人玛丽 • 海明威,重访意大利,旅居威尼斯。
入秋后的一天,天气寒冷,阴雨绵绵。爱好狩猎的海明威仍兴致勃勃,隨同卡路 •
凯希勒伯爵及其友人,外出巡猎,打野鸽取乐。年方十九的贵族小姐艾德里安娜 • 伊凡塞奇,是这群人中唯一的女性。
艾德里安娜天生丽质,楚楚动人。她父亲征战沙场,为国捐躯,由母亲一手抚育成长。母亲家教甚严,送她上天主教学校,使之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艾德里安娜此行之前,从未开过枪。初次打猎,不仅一无所获,脸还被枪膛里退出的子弹壳,撞了一块瘀伤。
当天下午,在凯希勒庄园里,艾德里安娜坐在大火炉旁烤乾衣服,海明威向她走近。她转过脸来看他,他看到她脸上被子弹壳擦伤处,还呈红色。
「你好吗,闺女!」海明威用意大利语问候。
「还好,要是我有一把梳子就好了。」她想梳理湿漉漉的头髮。由於脸上疼痛,她欲笑又止。
艾德里安娜苍白狭长的脸,在火炉微弱的光线下,显得鬱鬱不乐。海明威注视她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失神了一会儿。他放下手上的白兰地酒杯,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梳子,送给艾德里安娜,说:「闺女,用我的。」她出自真诚的喜悦,露出笑容。
说来也奇怪,像一把梳子这样简单的礼物,竟会把两个如此不同的人栓在一起,后来,艾德里安娜成了海明威又一位红顏知己。海明威要年长得多,熟諳世上事务,然而艾德里安娜天真烂漫、娇嫩孺弱、温柔体贴,这些素质吸引住海明威,那是玛丽所没有的。
海明威多次款待艾德里安娜,在他下榻的豪华酒店格里蒂宫旅馆餐厅,与她共进晚餐;艾德里安娜也常常邀请海明威,到自家庄园作客,在客厅壁炉前彻夜长谈。
海明威下一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里,他借男主人公之身,表现自己对艾德里安娜的爱慕之情。小说演变成一位十九岁的姑娘,与一名五十岁的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下面是一段对女主人公雷娜塔的描述:
然后她走进房间。她是一位身材高䠷的美女,步子较大,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她漫不经心,让风吹乱了头髮。她肤色灰白,近乎橄欖色。她的风姿,足以战胜你或任何人的心。她乌黑的头髮,充满光泽,飘垂在双肩上。
------《过河入林》
1950年,艾德里安娜同母亲多拉、哥哥杰安弗朗哥一起,到古巴造访海明威夫妇。海明威在小佛罗里达餐馆宴请他们,还请他们乘皮拉尔號渔船打渔游玩。
玛丽很喜欢同杰安弗朗哥共处,海明威则很喜欢与艾德里安娜廝守。玛丽並不知道,她丈夫的小说《过河入林》中的女主人公蕾娜塔,就是以艾德里安娜作为原型来写的。
蕾娜塔本义「重生」,出自海明威和第一任夫人哈德莉多年前在意大利各尔梯纳交的朋友雷娜塔 •布加蒂。他要他笔下的男主人公康威尔上校的爱慕之情,代表青春活力,在他心中重生。再看一段小说的描写:
她身材高䠷而匀称,年轻又美丽,上校吻了她,感觉到她那柔软的身体依偎在他身上,而他自己的身体,却粗壮结实,饱经风霜。他吻她时,脑中一片空白。
------《过河入林》
艾德里安娜坦言,她与海明威的恋爱,从未达到顶峰,不过在海明威古巴故居瞭望山庄地下室里,找到她用意大利文写的情意绵绵、充满魅力的情书,至少有二十六封。
海明威研究学者、海明威学会副会长杰拉尔德 •肯尼迪博士,谈到海明威同艾德里安娜的关係时说:「我们可以从玛丽的日记中获知,(海明威与艾德里安娜)之间的关係非常密切,可能就是密友关係。虽然那时海明威身体,承受多种病痛,包括偶尔阳痿,的確很难想像......眾所週知,有这样一个模式,他每写一部主要长篇小说时,总有一任夫人,而前次婚姻尚未破裂,他已在物色、追求下一任夫人了。我想,如果说,艾德里安娜在同样情况下,对他有重要影响,那种说法是公正的。她不但给他人生带来感官激动,她的吸引力,也给他带来创作灵感。我想,不管他俩有没有在臥室里做过那事,其实他对做那事,已情趣缺缺了。」
1522期周刊「訪哈瓦納
追尋海明威」,談到美國一代文豪恩斯特‧海明威的古巴情。海明威生命後期20餘年,卜居古巴哈瓦那,期間他創作了小說《老人與海》等傳世佳作,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古巴前國家領導人卡斯楚也是海明威粉絲,對其作品十分熱愛及關注。
卡斯楚曾經有一次在公開場合講到海明威。那次的電影紀錄片,保存在哈瓦那藝術大學,16毫米膠片的畫面還在,但聲道已失音。
美國馬薩諸塞州民主黨參議員詹姆士‧麥克岡文(James
McGovern),一向主張改善美國與古巴關係。他通過外交途徑,取得古巴政府同意後,2002年3月曾率領一個四人代表團前往哈瓦那,與古巴官員商討如何合作修復和保存位於哈瓦那近郊的海明威故居瞭望山莊,以及裡面海明威遺留下來的所有珍貴文物,最終雙方達成協議。
2002年11月11日,來自美國的海明威家族代表、他的編輯人後代和古巴政府官員在瞭望山莊舉行儀式,正式簽署協議文件。時任古巴國務委員會主席的卡斯楚,在事先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突然光臨現場。卡斯楚主席在他30分鐘即興演說中褒揚海明威,對其作品高度評價。
卡斯楚說:「我得在許多事上,對海明威表達我的感激之情。首先,像他這樣一位大作家,選擇住在我們國家裡,並在這裡寫出他的一些主要作品,我們感到很榮耀。我還非常感激他的是,因為我閱讀他的作品過程中享受到極大的快樂。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我從未讀到像《老人與海》這樣的作品。海明威作為一位知識份子、一位作家,他的最大優點之一是他表達獨白的方式。要是有人問我,我最喜歡他作品的什麼地方,我一定會說,他的獨白,差不多在他所有作品裡都能找到。不過最集中、最為出色的是《老人與海》裡有關主人公的小段敘述。他孤獨一人在海上,自言自語,沉思冥想,反省生命、夢想、奮鬥…苦苦努力到達終點,得到的不過是他捕捉到的大魚的一具屍體。」
「我們真的不能把他的作品稱為長篇小說或小說…我通過讀海明威學習歷史。」卡斯楚說,《永別了,武器》是歷史,《喪鐘為誰而鳴》是歷史。他從海明威那裡學到很多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在古巴海域搜尋德國潛水艇,反映在《激流中的島嶼》的有關段落裡。「你們不要以為,試圖逮住潛水艇,不過是小說裡的事,任何熟知這位作家的心理、經歷和人生的人都知道,他寫的並非虛構之事。」
「我還有要感謝海明威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喪鐘為誰而鳴》對我個人一生有重大影響。我把一種理想付之於實踐,而要面對我們國家非常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我們開始時,基本上是無規則的行動;我們沒有武器,沒有槍枝。推翻一個擁有七八萬人、且武器充足、裝備精良軍隊的政權,一個得到國際支持又似乎無形的政府,是我們必須解決的難題。對於這個國家及其公民,所有法律和憲法道路,都已走不通,此時我們怎麼能就這樣目睹這種形勢?」
「我想起《喪鐘為誰而鳴》整個故事情節發展的起點。一隊尚未抵達前線的巡邏騎兵,逼近正在戰鬥的區域;一名持有機槍的士兵,從遠處注視著那隊騎兵。在我國歷史上,有過關於農民和剝奪了農民土地的地主之間抗爭的故事。一位記者講過,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一直記得,海明威對敵人陣線後面所發生的事情的描述。這是一本叫人醒悟的書,我從未忘記過那本書。」
「沒有歷史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卡斯楚繼續講下去,「沒有歷史,我們對人類責任如此有限,將一無所知。人類一直不斷地犯錯誤。幾天前,一位非常有名的美國製片人史蒂文‧史匹柏先生來此訪問。他在一個小小的節慶上,放映他的影片,其中一部影片《辛德勒名單》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這部影片在古巴眾所周知。看到歷史的豐碑被摧毀…巨大的雕像,阿富汗境內的大佛被毀滅…我質疑,人類真的已到達文明的程度了嗎?另一方面,談到每天發生的大規模破壞大自然的統計數字,你可以看到,人類正在毀壞他們的居住環境。加上大自然的美景和所有魚類,都已瀕臨滅絕的危險…你想一想,我們真的是文明人嗎?我也不明白,人類是否具備必須具有的能力,來逃過自己作的孽。」
「當你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時,你會更加欽佩像海明威這樣的人。不錯,他喜歡大規模狩獵。他的孫子肖恩‧海明威,送給我一本關於他在非洲大規模狩獵的書。我問他,環境保護主義者對此會有什麼說法?他說,是呀,環境保護是新時代的產物,我們不能重新規畫海明威,要符合新的時代。他當時就譴責迫害人們、戰爭大屠殺。那時候,還沒有意識到,要保護大自然,許許多多人在捕殺動物;那時候,沒有環境保護主義者。」
卡斯楚提醒大家,雖然他對海明威一直評價很高,但他們在個人層面上,互相並不十分瞭解。
「我和海明威見面的機會很少很少,」他作了解釋,「1959年我應邀參加海明威的金槍魚釣魚比賽,他也在場。三天後,我碰巧釣到一條極大的金槍魚,我獲得一等獎。人們可能會懷疑,是否有人替我把魚套在魚鉤上,但是沒有那回事…給我捧上獎盃的,正是海明威。」
當時海明威、卡斯楚,兩位蓄著大鬍子的男子漢,微笑相視,緊緊握手,留下一張古巴家喻戶曉的合影。
「此時此刻我多麼希望能與他再次交談呀,在我過去40年的人生裡,這樣的事發生了不止一次。你不要以為,人生在世時間有的是,人們永遠在那裡等你與他們交談。有好多次我想跟某人聊聊,但我卻得到他去世的消息…跟海明威也是這樣。在我辦公室裡,有一張海明威與一條碩大的金槍魚的照片,那條魚一定是《老人與海》裡所寫的金槍魚。」
「我給你們講述了我同海明威的個人關係,我對他的欣賞,對他的佩服。理所當然,他的話語會比我們任何人,長存於世很久很久。藝術作品可以存在數千年。」
「今天在這裡,許多人發言不乏溢美之詞,我們受之有愧。不過,我們為保存海明威的文件和今天作為博物館的房子,作了努力。」
卡斯楚指向他背後的山莊。「我想,假如我們沒有認識到保存這個地方的重要性,我們就成了野蠻人。我們還沒有完全認識到那一點;我們只是按文明人的樣子做事。」
最後卡斯楚說出他的奇異設想,要是海明威蒞臨現場,他會感到怎麼樣。「我想,他看到這個儀式,一定會興高采烈,也許他會把今天發生的事寫下來。我希望我們大家,能一起把今天的事寫下來,而他(海明威)自己也會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