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我听《昆神话》     

昆侖建木部落少女梅朵

音樂劇《昆侖神話》飄然過去,但意猶未盡,覺得其劇情與中國古代的神話既有傳承也有創新。昆侖山脈延綿五千里,它是中國第一神山,眾多神話與此有關。
印象中有后羿討不死藥於昆侖西王母,但被嫦娥竊之奔月。白蛇傳中的白素貞,為救被自己原形嚇死的丈夫許仙,不遠萬里到昆侖山去盜仙草。還有西遊記和紅樓夢,也直接和間接提到過昆侖山和西王母。也有一說是西母娘娘嫁與玉皇大帝,並生下七位仙女,於是又有了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傳說中的西王母原來是很兇很醜的,後來才逐漸演化,變成絕色美貌的少婦。
在《昆侖神話》中,西母娘是正義的化身,為天界和人類謀取幸福,並傳播大愛思想,內容符合了現代社會的普世價值。 再說說劇中的邪惡勢力,劇中選擇了共工為反派的代表。 共工是古代的水神,性情暴戾,常危害百姓。因與黃帝之子爭奪皇位失敗,因而怒觸不周山,做成天柱折,地維缺。世事素來就是成王敗寇,把共工塑造成邪惡的代表也是順理成章。

中國神話中好象沒有西王母與共工較量的傳說。記得在文革時代,能讓中國百姓談論中國神話而不觸犯"四舊"的,唯有毛譯東詩詞中所用到的神話典故。百姓所知道的昆侖山,大都緣起於毛譯東詩詞中的"念奴嬌·昆侖":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另一首有關不周山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詩詞,下半闕是: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毛譯東的詩詞素有大氣魄,而對"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典故,也有很詳細的註解。可以說,《昆侖神話》劇情用到昆侖山、不周山、西王母、共工等神話故事的結合,是非常精妙的一著,不用作刻意地介紹,就很容易引起國內外中國人的回億與共鳴,也能用較生動活潑的語言與洋人解釋劇情了。

《昆侖神話》和其它劇目一樣,除了有正派、反派較量,還有就是不可或缺的愛情故事。神劇中的愛情故事肯定是天馬行空的創新:北京青年鄧飛來與世隔絕的昆侖山麓的部落,與少數民族少女梅朵邂逅並發生情素。這本來就已足夠浪漫的了。更神奇的,是鄧飛身上還有神人的血統,能借助殘缺的建木升上天庭,並接受西王母的聖命去重修人間建木,讓天上和凡間共享太平盛世。但梅朵青梅竹馬的部落男友受到共工邪惡勢力的唆擺,去阻止重修建木,打亂鄧飛的使命,而三角戀情更讓劇情矛盾深化。後來梅朵被部落情人誤殺,彌留之際,得到上天神力的救助而得以升天,並化身為守護天庭新一代的女神。此時,鄧飛接通了建木,也變成人間的護衛之神。雖然他們雙雙都成為了仙聖,但却從此永世不能再度相見。
全劇符合"人性的美,愛情的美,以及這種美被毀滅"(胡適語)的套路,令人感到了愛情的偉大但淒美。《昆侖神話》表達了為大愛而犧牲的高尚情操,歌頌了宗教式的舍生取義,內容放之四海而皆準,故在國內國外巡演200多場而不衰。劇情取材古老但清新,服裝艷麗而獨特,加上演員不俗的唱功和演技,成就了新一代現代神話劇的成功樣版。

再說說音樂。這是一出是新風格的神話歌劇,主題曲"在两端"無疑令人印象深刻。音樂創作別樹一幟,旋律優美和諧,(我覺得西母娘娘演員歌聲尤為清麗悅耳) 。每位角色的主題音樂各有特色,但混合一起時也相當協和。歌曲的半音用得較多,十二音階演釋較符合西方觀眾口味。摒棄中國神劇韻律的大鑼大鼓,劇情慢熱但緊張遞增,觀眾看得不肉緊但有懸念。舞蹈不屬高難度,但能嫻熟表達主題內容,這是一出清新的音樂劇,值得欣賞。

今次難得有祖國的神劇春風吹至,音樂也是如此精妙。遺憾的是,就算是送票,我們華人也未能把整個劇場座滿。唐代詩人王之渙有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然而,就算有了春風強渡,沙漠的羌笛仍然難以吹生出楊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