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牺牲的亞利桑那州

 

華裔軍人致敬!

 

 

   

    亚省华裔军人所留下的资料,是以美国军人的角度来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他们大多数人战斗在亚太地区和欧洲战场,一部分人回到中国抗日。他们所叙述的历史,加深了我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知。

 

太平洋战争 

    早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总统和美国军方就已与英国达成了一项共同战略:必须首先击败轴心国中最强大、最危险的德国。只需将足够的军事资源投入太平洋,以阻止日本人进入阿拉斯加-夏威夷-巴拿马防线以西即可。

    太平洋是一场海战,大西洋几乎不需要美国海军力量。除了 U 型潜艇外,德国人在大西洋不构成任何威胁。几乎整个英国海军都部署在大西洋,因此,美国海军力量可以投入太平洋战争。

    从战争一开始,陆军和海军之间的竞争就标志着这场战争的冲突。军种之间的竞争和遥远的距离,使得无法任命一个统一的指挥官。在太平洋,划分为北、中、南区域指挥部。麦克阿瑟将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尼米兹上将保留中太平洋司令部。麦克阿瑟将军在战争的最后几天成为盟军最高指挥官

    太平洋的战斗不同于欧洲的战斗。太平洋是一系列看似无休止的两栖登陆和跨岛战役,其中海军力量、空军力量和航运是最重要的。在太平洋战争中,袭击无数海滩的士兵和海军陆战队员是残酷而致命的。日本守军总是挖掘战壕,用椰子树加固掩体,战斗到死。他们几乎从未投降。

    日本缺乏自然资源来满足其工业需求,因此从海外寻找矿石和石油等战略物资的供应1939 年之前,美国是日本的主要供应国。但罗斯福总统断了美国的供应,以迫使日本结束对中国的敌对行动。日本人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求英国和荷兰东南亚殖民地的资源,随着美国贸易禁运的加强,美国挡住了日本的供应之路。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是唯一能够挑战日本海军的力量,而美国在菲律宾的基地威胁到日本本土岛屿和东印度群岛之间的通航线路。每艘前往日本的油轮都必须经过美国控制的吕宋岛,于是日本的战争计划应运而生。

    首先,日本海军袭击珍珠港美国舰队,还将夺取在关岛和威克岛的中太平洋基地,并入侵菲律宾。随着美国海军力量的削弱,日本军队通过一系列快速的两栖作战来夺取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日本还通过加强南太平洋和中太平洋岛屿的防御,来建立其“大东亚防御圈”。日本人确信,曾经参与欧洲战争的美国人愿意在太平洋战争方面进行和平谈判。

    美国陆军资源匮乏,只有夏威夷领地的驻军和在菲律宾联邦的指挥部,两者都只是和平时期的组织。然而,一旦发生战争,这些部队将面临日军压倒性的优势。菲律宾的数千个岛屿距离美国西海岸 8,000 英里,但距离日本控制的台湾只有 200 英里。

    为了保卫这些岛屿,麦克阿瑟拥有相当于两个正规军师的兵力,包括 16,000 名美国正规军和 12,000 名菲律宾侦察兵。他可以召集另外数千名菲律宾民兵,但他们没有受过训练,装备也较差。沃尔特将军的夏威夷指挥部拥有 43,000 名太平洋步兵师的士兵。 当时美国拥有的军队相当于日本的军队。

    美国战略家制定了两项计划来对抗日本人,以挽救菲律宾的战斗。但事实证明,所有的努力都为时已晚。日本人做得非常完美。1941 12 7 日,日本人在袭击珍珠港时瘫痪了太平洋舰队。在菲律宾,日本飞行员摧毁了麦克阿瑟将军在地面的大部分空军。日军迅速占领了缅甸、马来亚、新加坡和荷属东印度群岛。到 1942 3 月,日本人已经征服了美帝国。只有麦克阿瑟的美菲军队仍然坚守在吕宋岛的主岛上。

    日本军队于 1941 12 22 日登陆吕宋岛北部,并开始向马尼拉推进。起初,麦克阿瑟倾向于在海滩上与日本人交战,但海军的小型亚洲舰队无法在海上挑战日本。美国正规军和菲律宾侦察兵是优秀的部队,人数众多,但没有空中支援。麦克阿瑟决定撤退到巴丹半岛。在那里,他可以采取防御和拖延的战略,并利用多山、丛林密布的地形,也许可以坚持到美国派出救援部队。但在巴丹半岛挤满了太多人,食物和弹药也太少。到了3 月,很明显地,美国的援助不会来了。尽管如此,饱受痢疾和疟疾折磨的美菲联军仍在继续战斗。

    1941 3 月,罗斯福总统命令美撤往澳大利亚。麦克阿瑟将指挥权交给了温赖特中将和爱德华·金少将。而后者的部队因精疲力竭被迫投降。温赖特将军继续在马尼拉科雷希多岛上抵抗。到 5 6 日,日军不断进行炮火和空袭并冲上岛岸,温赖特将军同意投降。到 1942 5 9 日,菲律宾之战已经结束,尽管许多美国人和菲律宾人逃到山上,继续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

    日军将美军战俘押往吕宋岛北部的营地,当最弱的美军开始挣扎时,日用枪或刺刀刺杀美军战俘,并把尸体扔在路边。日军可能杀死了 600 名美国人和 10,000 名菲律宾战俘日本袭击珍珠港已经激怒了美国人, 而押往战俘的 “巴丹死亡行军” 的消息,更让美国人充满了对日本的仇恨。    (待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