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莎翁生平和作品

  ------紀念英國戲劇家、詩人威廉 • 莎士比亞誕生450周年

唐孝先

    威廉 •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華語中尊稱莎翁,生於儒略曆1564年4月23日,卒於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或公曆1616年5月3日,享年52歲。他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兼詩人,也是西方文藝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學家之一。我收藏的《威廉 • 莎士比亞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b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裡,有37個劇本、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
今年是莎翁誕生450周年,中國北京國家大劇院從4月下旬至11月底,將舉行"致敬!莎士比亞"系列演出,在長達7個多月時間裡,不同國家、不同語言、不同題材的8台大戲先後登場。
莎士比亞出生在英格蘭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小鎮斯特拉福,並在那裡長大。父親約翰 • 莎士比亞是位富商,經營羊毛和皮革生意,曾任首席市參議員。莎士比亞年輕時,上斯特拉福鎮的文法學校,受過良好的拉丁文教育。他18歲時娶了比他大8歲的農家姑娘安妮 • 哈瑟維為妻,兩人育有3個孩子。
大概是1585年,莎士比亞到了倫敦,開始劇院生涯。
1992年之前,他在倫敦的經歷,鮮為人知。據說,他在劇院管過馬,當過聽差。到了1592年,他身為劇作家和演員,已聲名大噪。
其後20年,他當演員、改編劇本、創作劇本。他演戲好像不太成功,但寫戲的天才却得到公認。他事業有成,當了著名的環球劇院股東。他還是宮內大臣劇團的合夥人之一,後來該劇團改名為國王劇團。
 他不時回到斯特拉福探望,並在那裡買了一所寬敞的住宅。1613年左右,他離開倫敦回到故鄉,頤養天年。死後葬於斯特拉福教堂,這個地方已經成了文學愛好者朝覲的聖地。
1584年,莎翁的第一部劇本《錯誤的喜劇》問世,屬於傳統的"學院戲劇",也就是在中學和大學創作演出的戲劇。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黃金時代。早期的悲劇和喜劇有《羅密歐與朱麗葉》和《威尼斯商人》。《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1596)是他最早獲得成功的一部悲劇。故事取自意大利,發生在維洛那。這部悲劇揭示了古老的封建社會裡的內部鬥爭以及人與人之間不近情理的關係。《威尼斯商人》(1596-1597)是一齣深受歡迎的喜劇。故事也取自意大利,發生在威尼斯。這齣喜劇描繪了當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人類的罪惡:貪婪、惡毒、種族偏見、拜金主義和殘暴。
莎翁早年(1590-1599)寫的歷史劇有《約翰王》以及《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編、《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編和《理查三世》。後面一系列的戲,寫的都是約克家族和蘭開斯特家族之間的鬥爭。
到了1600年,莎翁的創作似乎蒙上一層陰雲。他開始深入透徹地觀察生活,無情揭露伊麗莎白時代的社會矛盾。從1601年到1605年,他創作了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以及《麥克白》。
《哈姆雷特》的主要情節就是兒子哈姆雷特向謀殺父親的兇手叔父復仇,取自十三世紀丹麥傳奇故事。哈姆雷特企圖解決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矛盾,然而卻悲壯地失敗了。劇本以極大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的動機與激情、揭示了使無辜與有罪同遭毀滅的可怕力量。這一切使《哈姆雷特》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悲劇之一。
莎士比亞寫十四行詩,是按照當時的風尚。文藝復興時期,絕大多數詩人都寫過十四行詩,詩的內容無非向心上人傾訴衷腸,抱怨她冷漠無情,變化無常。但是莎士比亞在許多十四行詩中,抒發了自己的真實感情。他覺得自己智力高超,又深感自己地位低微。請讀他的第29首十四行詩:
        可嘆時運不濟眾人唾棄,
        為飄零人間而獨自哭泣;
        怨蒼天不聞兮徒然呼籲,
        顧影自憐兮咒命運殘酷;
        願自己如他人前程似錦,
        或儀表堂堂或高朋滿座,
        有此人的機緣那人的本領,
        對自己的長處卻不滿足;
        一味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但偶爾想到你便如雲雀,
        於拂曉時從陰霾的大地        飛向雲間天堂高歌不息;
        回憶你的情愫如獲寶藏,
        寧願困厄不屑南面稱王。
                                                          (孫梁譯)
下面幾行詩,摘自第110首十四行詩,傾訴了他作為演員和劇作家的苦惱:

唉,我的確曾經常東奔西跑,
扮作斑衣的小丑供眾人賞玩,
違背我的意志,把至寶賣掉,
為了新交不惜把舊知冒犯。
                                                       (梁宗岱譯)
此外,莎翁十四行詩中,第18首、第30首、第55首、第65首、第66首、第106首最為有名。
1593年到1594年,劇院因瘟疫而關閉,莎士比亞出版了兩首以性愛為主題的敘事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失貞記》,將它們獻給南安普敦伯爵亨利 • 賴奧思利。
>>       英國文學史上的人物,歷經幾百年紛紜評說,褒貶不一。評價始終肯定的,只有兩位,一位是莎士比亞這位不倒翁;另一位則是早於勃朗蒂三姐妹(Charlotte, Emily and Ann Bronte)的女小說家簡 • 奧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
 

(返回)

 

 

唐孝先《尚俭堂文集》出版

 

(秋香)亚利桑那州知名学者、作家唐孝先先生(Mr. William Tang)的新书《尚俭堂文集》,已由《世界日报》社于今年年初出版。3月29日在纽约《世界日报》总部举行《尚俭堂文集》和其他作者的十本书的新书发表会。

           

唐孝先新书《尚俭堂文集》

  《尚俭堂文集》是文史专辑,选收唐孝先近二十年来在美国《世界日报》、《世界周刊》、《亚省时报》、台湾《中外杂志》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近60篇,分别列在「家史追述、「怀旧忆往」、「无锡故事」、「人物春秋」、「文史杂记」5个篇目下。「尚俭堂」是辛亥革命先贤吴稚晖为唐家书写的堂匾名。
  《尚俭堂文集》全书文化气息浓厚,情趣高雅,文笔清新简炼,叙事条理清晰。文章内容遍及中外人物、人文历史、科学发明、战事始末、间谍桉件、民俗风情、轶闻趣谈,以及诗词、书法、绘画、戏剧、国乐、曲艺、烹调等中华国粹。
  文集裡多篇文章,记述作者童年在家裡见过的堂匾、国画、对联等传统文化珍品,在十年浩劫中被红卫兵抄没,字裡行间透露作者的无奈和惋惜。
  唐孝先在中国时,教学之馀的着述,主要是英美文学介绍和研究。来美国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亚省时报》、《世界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欧美文化、历史、文学、人物等,都有涉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写作重心转向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学者。
  唐孝先现为美国笔会专业会员、美国海明威学会会员。此前已有两部书问世。分别为:童年回忆录《故里神游 清名桥畔老故事》、译着《海明威在古巴》。

 

唐孝先先生

 

 
 

【唐孝先】: 百感交集
                                                ------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前後          

1954年10月28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作家歐內斯特 ‧ 米勒 ‧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因為他精通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登上文人榮耀最高峰的海明威,當時旅居古巴哈瓦那近郊瞭望山莊。
 10月28日前的幾個星期,海明威與諾貝爾獎的說法就傳得沸沸揚揚。對於諾貝爾獎的任何談論,都使他不悅。他感到他獲獎的推測,如新的一陣波浪,猛地向他衝來。
海明威對諾貝爾委員會仍然怒氣未消,他們偏愛他認為無關緊要的作家,多次把他擱置一邊。他好多次在公眾場合發牢騷,不把諾獎當一回事。
  新一輪的謠傳,不管如何具有說服力,可能更像「公牛的奶」,海明威盡量不去關心該死的「瑞典的事」。
事情更糟的是,從斯德哥爾摩傳來的各種說法,集中到一點,即海明威和不知名的冰島作家霍爾多 • 拉克斯涅斯(Halldor Laxness, 1902-1998)角逐到熱火朝天。他認為,在無法真正角逐的領域裡角逐,是降低他身份;撃敗拉克斯涅斯而獲獎,也不值得一提。要是他與菲茲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 1896-1940)或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爭奪諾獎,倒也說得過去。
  他着手造成這樣的印象:不管他贏了沒有,他無所謂。事實上,他渴望得諾貝爾獎好多年了。當事情發展越來越清楚他會贏,他強迫自己擺脫一股腦兒的煩惱。他要盡可能大大方方接受諾貝爾獎,同時又不把它當作了不起的事。
  10月28日那天,他從工作室出來,心情並不好。他在寫一本現在名叫《非洲書》的書,那天早晨寫得不怎麼順利。當讀到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正式講話時,他百感交集。
 他一面讀着演講文稿,一面大聲對他第四任太太瑪麗 • 威爾希(Mary Welsh Hemingway, 1908-1986)說:「看在基督份上,淘氣鬼(註一),"新聞記者的陳詞濫調......用短句子......",聽聽這句話---"本能偏愛冷酷壯觀的場面......",他們把我變成一個殘忍的人。還有這個---"簡潔刪改的"短篇小說,這些傢伙。外加說我"殘忍麻木、玩世不恭"。」
「不要說了,他們說什麼,誰在乎?重要的是諾貝爾獎!你這些年一直為它憤憤不平---這些不說了,我為你感到驕傲。」瑪麗把他說了一通。
「這要把那該死的馬戲團弄下台,你知道嗎?」海明威大發牢騷,「接下來六個月裡,我最多只能在紙上寫兩個字。」
「你會寫下很多字的,」她安慰他,「並且你會欣賞該死的馬戲團每一分鐘演出。」
「見鬼去吧,閃光燈閃爍不停,我要小便都走不開。現在這......」瑪麗靠上身子,吻他一下,讓他不要再講。       「老爹,你是我所認識的人中,唯一能把諾貝爾獎變成一塊絨布圍在脖子上的人。」
「不錯,畜生,」海明威說,「我們一定能花這錢。可能我要買一架他媽的飛機。」
 瑪麗還沒有來得及表示異議,有人拿着酒進來了。瑪麗攙扶海明威舒舒服服坐在椅子裡,他喝着酒,臉上淒涼的神情逐步消失。這時為他慶賀的朋友都來了。那又怎麼樣呢?說不定獲獎也沒有什麼不好。
 他終於向圍在他家門口的記者宣布:「我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感到非常高興、非常驕傲。」
 然後他回到為他高興歡呼的人們中,他為他選詞簡單、樸實無華感到自豪。海明威縱觀人群,在古巴這裡,他有這麼一群哥兒們。
 瑪麗表現得體,她穿梭於賓客濟濟一堂的山莊客廳,確定每個人都喝上一杯、都有笑臉相迎。
 海明威的感覺越來越好,他喝完杯中的酒,推擠而過賓朋滿座的屋子,來到他辦公室的電話機旁。他給好友布克 • 蘭哈姆將軍(註二)打電話。這時蘭哈姆將軍在醫院剛動過疝氣手術,正在恢復中。
「布克,」他說,「我就是要打電話告訴你,我得到了那個東西。」「你知道,就是那個瑞典的東西......」。
「確實好極了。」蘭哈姆回答說。海明威請他來古巴「幫我一把」,應付民眾、接待記者等等,但蘭哈姆沒有答應,只是向海明威表達良好的祝願。
海明威掛上電話,回到賓客之中,電話鈴又響了。瑪麗從他身旁擠過去接電話,海明威揚起眉毛等候。
「紐約哈維 • 布雷特(註三)打來的。」瑪麗把電話交給他,並輕輕耳語,「他要你說幾句話。」

海明威說了非常精彩的話:「作為諾貝爾獎得主,我感到遺憾,因為這項獎從未頒發給馬克 • 吐溫(Mark Twain, 1835-1910),從未頒發給亨利 • 詹姆士(Henry James, 1843-1916)。任何獲獎人都要以謙恭之心受之。」布來特謝謝他,祝賀他,掛上電話。
海明威回到向他道賀的人群中。幾小時後,他的滿足感達到頂峰。他覺得,古巴的東西什麼都好。他斬釘截鐵地說,要是他住在其他地方,他絕對寫不出《老人與海》這本書的。
此時海明威想到柯希瑪爾(註四)的許多朋友。漁民們為他划揚帆小艇,出沒住海洋急流中,碩大無比的魚就在那裡。
海明威對他們的勇敢深深欽佩。他向古巴漁民學習捕魚技術,怎樣在不同深度處布下釣魚線,怎樣把上了鉤的金槍魚取下,怎樣開着漁艇在風浪中前進。
海明威看到柯希瑪爾人民勤勞、誠實,他們從不自命不凡,樂意互相幫助,可敬可佩。他和他們之間,存在着相互愛戴的特殊關係。
他心曠神怡,匆匆走到室外,召集瞭望山莊他的員工---園丁、司機等,共有十一位,請他們參加歡慶聚會,開懷暢飲。園丁波勃里奧 • 恩里蓋斯記得,「等我們喝完酒,我連門都幾乎找不到了。」
  第一位電視採訪記者到了,他是古巴電視台的一位瀟灑年輕人。他把攝像機架在屋子裡,海明威用帶有美國口音的西班牙語接受採訪。

「海明威先生,」記者說,眼光一閃一閃透過太陽眼鏡望着他,「我們想知道,你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是怎樣想的?用什麼感受?」
「首先,」海明威回答說,「我感受到快樂的感覺,接著快樂的感覺增加一點,後來再增加一點。現在我非常幸福,因為我成了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個普通的古巴人......。」
 1954年12月10日,諾貝爾頒獎儀式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海明威身體傷病交迫,不克遠行,未能親自出席領獎,而央求美國註瑞典大使約翰 • 卡波特(John Cabot, 1901-1981)代他出席。海明威事先寫了一份獲獎致辭,請大使代讀。
海明威收到同獎狀一起送到的獎章後,他把獎章送到古巴聖地亞哥,放置在古巴聖人柯勃蕾貞女(Virgen del Cobre)的神龕裡,把它獻給了古巴人民。

註一:淘氣鬼:原文Pickle,意為喜歡惡作劇的小孩。這裡是海明威對瑪麗的暱稱。
註二:布克 • 蘭哈姆將軍:General Buck Lanham,即Major General Charles T. Lanham,1902-1978,美國作家、詩人、職業軍人。
註三:哈維 • 布雷特:Harvey Breit,1909-1968,美國詩人、編輯、劇作家,《紐約時報》書籍評論員。
註四:柯希瑪爾:Cojimar,海明威古巴故居所在小鎮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