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之欣賞        

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區別

中國畫和西洋畫有甚麼區別﹖答案可能因各人的藝術修養深淺而異,也曾與欣賞者的觀點和角度而不同,甚至連時代背景、歷史因由也得算在其內,可從兩件事說起。

       一是多年前曾看過的一篇報導,說的是在一個西洋畫展上,有一位藝術家在一幅俄羅斯風景畫前驚呆了。這幅畫雖然盡的是湖光山色,卻籠罩著一片死亡的氣氛,那湖水並不是碧波蕩漾,而是泛起一道道慘白的光亮,那山並不是郁郁葱葱,而是光禿可怕,寸草不生。全幅畫肅寂恐怖,比起「千山飛鳥絶,萬徑人踨滅」更令人悚然,恐懼萬分。這是一幅寫生畫,但它的色調卻是任何畫家不曾用過的。這究竟一幅甚麼樣的畫﹖為甚麼會讓那位藝術家結舌驚呆﹖原來那位藝術家是位地質學家,他知道眼前這幅寫生畫如果屬實的話,那一定隱藏著一個尚不為人知的秘密。於是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那位真正寫生的作者,由於作品已經轉手,千辛萬苦之後,才找到那位作家,並根據他提供的線索,多番周折,終於尋找到那寫生的地方。結果,在一片愁雲慘霧下,他終於見到了這個湖的真面目,這是一個充滿水銀的湖!劇毒的水銀蒸氣已把湖邊的生植物毁滅掉!水銀湖特殊的環境真貎,給那位無意發現的畫家留下不能忘卻的印象,所以才真實地把它畫下來,當然,這幅畫後來被開發出來的經濟價值,也是畫家此料未及的。

       二是在文革時期,中國著名畫家黃永玉,也畫了一幅畫,畫上面是隻貓頭鷹,它一隻眼開著,另一眼閉著,準確地說,這是貓頭鷹休息狀態下的真實寫照,但卻被四人幫一伙斥之為「對文革大好形勢的隻眼開,隻眼閉,仇視文化大革命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後來因偉大人物說:「貓頭鷹累了,睡覺也得睜著一隻眼睛。」才免去監牢之苦。如果上述那幅「水銀湖」畫在那個時代發現的話,那不但是對「欣欣向榮大好形勢」誣蔑,可能還會加上更加莫須有的罪名。

中國文字和的畫作的區別  

中國常見字約有五千個,大家常用到的只有二、三仟個,但華夏五仟年光輝燦爛的文化,就是靠他們記載和發展的。歷代君王對文字又愛又恨,愛的是可用它來歌功頌德,流芳百世,恨的也是怕文人用它煽動造反,使自己遺臭萬年。但值得諷剌的是「焚書坑儒」的秦始皇,最終是給「劉項原來不讀書」的劉邦改朝換代。唐太宗創立科舉制度,使天下文人為功名利祿在科場上鬥過你死我活,太宗以為從此天下太平,江山永固。誰知在唐玄宗時代出了個「胡兒」安祿山叛亂,逼得皇上在亡命避禍中,不但把貴妃娘娘賜死,王朝也元氣大傷,五代十國之後,最終為宋朝取代。宋朝面臨危機也不是秀才造反,由於昏君無道,俀臣奸詐,背上刺有「精忠報國」的岳飛,被扣上「莫須有」罪名,被秦檜所害,最終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入主中原,第一次取代由漢人長期統治的政權,建立了元朝。但在暫短的統治之後,元朝亦被明朝取而代之。朱元璋學識不高,對文字的高深莫測也深懷恐懼,由於是和尚出身,「禿」、「僧」不能用,連「光」、「亮」文人都得小心,免招殺身之禍。但明朝的江山也不是筆桿子動搖的,官逼民反,李自成揭杆而起,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中國再次由少數民族中的滿族統治。清王朝不但大量使用明朝舊臣,皇族本身比漢人更加倍努力地學習漢族歷史和文化,甚至不懼被「同化」,喊出「滿漢一家」口號。清朝不少皇帝都精通漢文,康熙大帝時代編印了「康熙字典」,乾隆皇帝的文采在歷代帝皇中也是屈指可數的。但清朝鉗制知識分子也是最厲害的,不少「文字獄」都是封建朝代之最,加上文人自身劣根性,推波助瀾,互相殘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作者觸景生情,真實寫出風吹書本的情景,卻被認為是嘲諷清皇朝不懂漢文,觸犯了滿人深處的隱痛,所以要殺無赦。但是滿清的滅亡,並不是文人學士,而很大程度歸功於粗懂文墨的「闌兒」,日後的慈禧太后,因可以幫咸豐皇帝批閱奏章,到最終垂廉聽政,把清皇朝早日推向滅亡。

在繪畫方面,曾向今奇教授查証,在唐代最後的皇帝哀帝年間,有一獨眼將軍名為李克用,後因他的兒子篡權而成了太上皇。他命畫家為他畫像,第一位和第二位如實地畫了獨眼人像,結果彼砍了頭。第三位畫家名紀慧,他畫了個彎腿、閉一目而開弓射箭姿勢,李克用甚為高興,紀慧除免死外還成為了宮庭畫家。另有坊間傳說,漢朝有個畫家毛延壽,因得不到銀両,把王昭君的天姿國色畫得平庸,結果昭君出塞時被皇上發現原來是個大美人,但已答應「和番」,要送給「番邦」,就把毛延壽殺了。中國歷代畫家因繪畫而被砍頭者並不多,但文人卻沒有那麼幸運。

       緃橫觀之,雖然中國有五仟年光輝燦爛的文明和文化,但在她的背後也有一條長得可怕的陰影,中國知識份子為此受過不少屈辱和折磨,不少甚至賠上性命。所以很多文人都以出家來避開苛政,用畫畫來發泄內心的憤怒。

中國明代名畫欣賞

翻查歷年來的藝文筆記,有聆聽曹今奇教授《中國明代名畫欣賞》所寫的文章曹教授所講的主角是明代的四位畫家,他們分別是漸江、髡殘、八大山人和石濤。他們生在明末清初,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出家當和尚,以繪畫明志,有獨特的風格,對中國繪畫藝術有不少的貢獻。今奇教授以大量生動故事,從正面和側面講授了這幾位有代表性畫家的作品,並透過畫面,闡述了其中內涵及畫面上看不到的時代背景,使我們在名畫欣賞中,體驗到中國知識份子在大時代中的不同個性和藝術造詣。

       漸江的畫沉穩,古拙,近鏡頭的高山,幽靜的芧舍,表現出作者的清高。明末戰事連年,作者可能為避世而出家,比較潛心藝術研究,畫面上的寧靜,可能是作者對現實的一種追求。

       髡殘的畫蒼勁有力,有直率的表現力。教授說,髡殘是作者把自己認為是一個殘癈的人。他說美國的松樹長得高大挺拔,但中國的畫家都把松樹畫得彎彎曲折,這並不單純為了美感,而是作家在歷史環境壓迫下的一種反應,以及不屈不撓性格的表達。比起西洋畫中的松樹,中國畫松樹上的樹疤都畫得大而誇張,這些傳統的畫法,追溯到早期,都是繪畫者一種心結的表露形式。「髡殘」之名,使人想起清朝早期為鞏固自己的政權,曾對反抗的明朝殘部和太平天國軍民進行殘酷的鎮壓,就算對歸順的臣民也是分級對待,要其表達效忠的形式之一,就是要把頭髪剃成滿人長辮了的「清裝」,實行「留頭不留髪」,「留髪不留頭」的苛政,使不少漢人加入「反清復明」的鬥爭,有些則用剃度出家來反抗,髡殘可能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他的畫不是避世之作,而充滿反清復明思想的表露。

       八大山人,說他是大畫家可能還不夠,他更是個諷刺大家教授講起中國近代名畫家齊白石對八大山人的推崇備至,說是如果他生存在那個年代的話,他會給八大山人鋪紙磨墨,侍奉左右。他的畫諷刺力強,不按比例的上大下小山石,寓意著清王朝根基不穩,搖搖欲墜,一鳥站立於石上裂嘴嗚唱,是作者對清政權的嘲諷他畫的水鳥在荷池中曲頸向上,尖尖的長嘴直指上天,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而「八大山人」的簽名也相當獨特,他把四個字寫在一起,看起來似個哭字,也像個笑字,慕名的權貴要擺設他的畫,可能會「哭笑不得」。

       和三位前輩畫家不同,石濤生得較晚,因戰亂已過,清政權的基礎開始穩固,對漢人也實行安撫政策,所以石濤並不反清,並且雖然作了出家和尚,也想作入世官宦,他畫了很多名畫巴結達官貴人,卻幫助不了他踏入仕途,卻遭到同行的嘲諷。不過石濤畫畫的造詣很高,給後人留下的力作不少。

今奇教授的墨寶

歷史上有多個朝代曾進行過修史工作。修史的目的,一是要刪除或修改對現有皇權不利的史實或文字,增加對本朝的歌功頌德;二是可能因文字載體的關係,如原來寫在木簡、竹簡或紙張上的文字,因日久天長引起質變,或兵災戰火造成的殘缺和遺漏,需要重新抄寫和補充。歷史在不斷抄寫和更改中可能與原貎不符,但中國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詳盡和連貫歷史記載的國家。不過對於繪畫和其他藝術方面,就得不到如此的厚愛,所以中國畫的傳世作品比起文字和文章來,可說是少得可憐。但從另一角度而言,亦因這樣,才更顯得中國畫的價值。國畫的難於保存,更無法「重抄」,所以「真跡」就更加珍貴。

       怎樣才能評價一幅畫的價值呢﹖教授說,好的畫並不一家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其藝術內涵的,要逐漸地品味。如果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猶新,百看不厭,才是真正的好畫。教授治學的態度嚴謹,他說,大多數的中國國畫除黑白顏色外,還有紅色,那就是印章。但印章一定要印在適當之處,不可亂蓋。另外,一幅畫是否應提詩、提字,也應看畫的內容、內涵而定,不能隨便亂寫。應指出一點的是,畫家永遠只會被一部分人接受。

       我對教授這番話的體會是,每個畫家因有不同的世界觀和經歷,所以畫便有其獨特的風格。而欣賞者的觀點和角度能與畫的內涵產生共鳴時,畫就會被接受、被讚美,畫家亦會被人們肯定和推崇。也由於不同的畫家有各自的風格,便會產生各種流派。而各種流派在藝術天地中競爭,就會互補提高,整體性的提高,最終形成了這五彩繽紛的藝術世界。

       教授在長期的繪畫生涯中,已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畫有個性,同時也有共性。多年來,由於工作關係,我到過不少單位、報社、宗親團體,也去過數百個家庭,其中有學者、藝術家、企業家、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凡是有教授的畫,都是被恭敬地掛在最當眼的地方,有些大型的墨寶,更是用上千元的畫框來裝配。教授的畫,絶對是被大部分人接受。

       我珍藏著教授贈送的一幅字畫。篆體字緣於中國的象形文字,也是西洋畫所沒有的中國國寶。教授在上面用「今奇造篆」寫著「孟德如知龍崗在,嗚金息鼓拜後生」,整幅字畫奇特優美,令人讚嘆。龍岡記載著三國時代劉、關、張、趙的事跡,也是直到今天仍能維繫著龍岡宗親團結的精神所在。教授姓曹,他巧妙地運用曹孟德與劉、關、張、趙等人物的故事,從三國時代回到現在,表達如果曹操能知今天的龍岡精神仍在發揚光大,他當初就會明嗚金息鼓。從藝術方面來說,字畫中「孟」字就像一個頭戴盔甲的大將軍,那「龍」字也將躍出紙面,而「崗、鳴、鼓」更是字中畫,畫中字,其中可見到教授精湛的藝術風格。在內涵而言,一個「息」字平息了歷史上的戰火風煙,顯示了教授平和、仁厚的心態,而另一個「拜」字,反映出他謙遜的為人。這 幅字畫,是丙子年我任龍岡公所主席時,教授贈予的

優秀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就像直到今天,在教授的藝術論壇中,我們仍可以欣賞到數百年前,中國名畫家的作品一樣。